《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1、整體感知課文,理解作者淡淡的憂愁與淡淡的喜悅夾雜在一起的思想感情。2、仔細揣摩語言,欣賞動詞和疊字運用的精妙,體味通感、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運用的藝術效果。二、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一、教學要點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分析作者在作品中透露的思想感情。二、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今天,老師在正式上課前先請大家聽三篇文章的片段,然后請大家說說它們的篇名和作者。a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段: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c段: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提示:a段《春》,b段《背影》,c段《匆匆》,作者均為朱自清)這三篇文章都是散文,但并不是同一類散文,《春》以寫景為主,《背影》以敘事為主,《匆匆》則以說理為主。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摯,情景交融,語言秀麗樸素,比喻形象生動。著名作家郁達夫這樣評價他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文學研究會——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文學社團,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發起人有茅盾、朱自清、葉紹鈞、冰心、鄭振鐸、許地山等。他們提出了“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陣地為《小說月報》。另一個有影響的文學社團是創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東京,發起人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他們提出了“為藝術而藝術”的浪漫主義創作主張,陣地為《創造》季刊)今天,我們再和大家來學習一篇朱自請先生貯滿詩意的散文《荷塘月色》。(板書課題)(二)整體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1、欣賞《荷塘月色》配樂朗誦。(聽讀時請完成以下任務:①在每一小節前標注自然段序號。②用橫線劃出不認識或不理解的生字詞。③用浪線畫出你所欣賞的精美句子或用著重號標出你感覺用得好的字詞。④劃分全文的結構層次。⑤體味作者貫穿于全文的思想感情。)2、說說你聽讀后的第一感受。(可從任何一個角度談)3、你覺得從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喜悅還是憂愁或是喜悅中夾雜著憂愁?4、作者的憂愁體現在哪兒呢?——“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頭第一句就給全文籠罩了一層低調的情緒,一個“頗”字說明了“不寧靜”的程度之深。由此追問:在第一小節中體現“頗”的細節有哪些?——“月亮漸漸升高了”、“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說明夜已很深了,而作者卻無法入睡,足見不平靜之甚。——“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樹色一例是陰陰的,咋看像一團煙霧”(以上都是從景物描寫中透露出作者的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