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詩三首(第二課時)
3.師生共同探討以下問題:
(1)詩人是如何圍繞“幸!笔惆l情感的?
明確:本詩是一首風格明快、感情強烈的抒情詩,表現了詩人對塵世幸福生活的向往。詩歌一開始,就點出了主詞“幸!保瑫r,以“幸!必灤┤,并得以逐層強化。第一節,詩人選取平常的生活細節“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這些都是“幸福”之所在,因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節,詩人的“幸!币鐫M心胸,無法獨享,要把“幸!备嬖V“每一個人”,“幸!钡那楦械靡詮娀。第三節,要讓“每一條河每一座山”都感染上詩人的幸福,陌生人也會得到幸福,詩人的情感再次擴大強化。整首詩都洋溢著樂觀、欣喜、幸福的情緒,有極強的感染力。
(2)海子對“幸福”是怎樣闡釋的?和常人的幸福觀一樣嗎?
明確:詩里海子理解的“幸!鄙钍瞧椒踩俗允称淞Φ纳睿ā瓣P心糧食和蔬菜”),是自由閑散人的生活(“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是隱逸詩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與常人理解的“幸!辈煌。普通的“幸!鄙睿煌夂跏俏镔|的豐富與奢華,世俗感官享受的滿足,政治和文化觀念上的“權力”“業績”等生命本真所不需要的東西。而海子把“幸福”理解為生命得以自我呈現和自我滿足的一種資源。生活雖然粗樸,但生命居于其中卻能盡享自由和快樂。這種理解的“深度”非常人所及。
(3)詩人將自己的“幸福”傳遞給“每一個親人”“山”“河”和“陌生人”,表現了他怎樣的情感?
明確:詩人將自己獲得的“幸!眰鞑寂c他人、他物,意在說明他要讓每一個世間漂泊的靈魂都關注“幸福”、理解“幸!薄Ⅲw驗到獲得“幸福”時的人類大善大美的至境。還在于他希望整個世界和人間都成為“幸!钡募覉@,讓其中的每個人都能和自己一樣幸福愉快地活著。這表明了詩人的內心洋溢著博愛之情。
(4)詩人是否真的移居于“面朝大海”在“春暖花開”中的“一所房子”里,過著先人那種粗樸的生活?我們該如何理解詩歌的主題?
明確:“春暖花開”中的“一所房子”如同神話中的“房子”,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它只是詩人渴望的精神家園的象征,理想中的形象化描繪。詩人借“居”于其中粗樸生活的描述及傳達與親友感受的敘述,表明自己對塵世幸福生活的向往,對人間真情的希冀和向往。
(解說:關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不同讀者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如本詩的創作背景或目的。有人認為它創作于中國社會大轉型時期。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價值都在新的社會思潮和生活方式面前受到沖擊,或固守,或崩潰,或更新,該詩表達了海子對人生的獨特理解和感悟。有人認為該詩是寫給女友的愛情詩!案惺艿搅俗髡邔矍榈膹娏铱释,并想把這種感受傳達給每個人,但從詩歌里,我們更能體會到一種超越自我的生命關懷!保ㄔ还┰偃缱髌返那楦袉栴}。有人認為詩歌情感是積極、昂揚的。也有人認為:在暖橙色的基調中,我們不能不注意詩中一些特別的“音符”,“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幸福”是一種帶有后驗性質的感覺,不可能去“做”一個幸福的人。“從明天起”意味著“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明天”的幸福只能是詩人熱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寄寓了詩人善良、真摯的意愿和對理想熱烈的追求。海子一方面歌唱生命,歌唱生命中的激情,歌唱生命輝煌的瞬間;另一方面,他又看到這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被迫去表現這生命的痛苦。由此,我們感受到了詩中潛在的現實與理想、物質與精神的對抗。鑒于上述情況,教師應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生命體驗為著眼點,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發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