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
的教學嘗試研究性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作者:佚名
【內容提要】以《鴻門宴》的教學為突破口,借助cai課件、雙向閉路電視系統等現代教學手段,在研究性學習理論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以研究、協作為課堂教學中心,構建研究性閱讀教學新的模式。
【關鍵詞】
《鴻門宴》、cai課件、研究性學習、閱讀教學、新模式
研究性學習是指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的教學活動,其核心是培養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在語文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就是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處理,面對陌生的領域去發現、去探究、去創造,這種嶄新的教學理論,對語文學科的閱讀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利用先進的現代信息傳播手段,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為學生構建自己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的良好環境,使學生真正成為意義建構的認知主體,自主和創造性地去探究知識的發生過程。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真正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主動探究鉆研的能力,創造創新的能力,最終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由教師講解分析為主變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各種信息媒體質疑、探索,表達具有鮮明個體思維特性的創新見解的目的。為此,筆者想從《鴻門宴》一課的教學人手,借助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技術,雙向閉路電視系統等現代教學手段,嘗試建構高中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的可能模式。
1、激趣,曲徑通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類主動探求新知的思想傾向和內在動力。在展開具體的教學活動,揭示學習主旨之前,教師能利用各種切實有效的方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出自內在的求知沖動,對即將進行的認知活動進行主動的意義建構和深層創造是大有裨益的。
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cai課件,雙向閉路電視系統、幻燈、實物模型、音樂繪畫等各種傳播媒介和手段,渲染、烘托、展示、紹介與閱讀對象相關的各類背景資料,或熏陶情感,或陶冶情操,或激發想象,或追求理性,或展開辯論,從而以較為有利的情境切入課文。
例如,教《鴻門宴》一課,我們制作了一組多媒體鏡頭:在陰冷肅殺的畫面背景之中,傳來沉悶雄渾的陣陣戰鼓聲之后,推出身著戎裝的項羽和身著飄逸文士服裝的劉邦,膘悍的霸氣與聰慧的儒雅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給人以感官上的極大刺激,然后,在悲壯的音樂襯托下,打出一幀霸王別姬的照片,最后,再打出《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置身于這樣的情景之中,強烈的視聽效果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注意力為兩位人物所吸引,引發學生對這兩位歷史上風流人物的品評。教師再不失時機地對漢末農民起義的有關背景加以同步介紹,及時加深學生的印象,激起學生與歷史人物對話的沖動,巧妙完成了曲徑通幽,初探全文的步驟,從而實現學習課文之前的導讀激趣,臺階鋪設,為進入下一步的情境創設,造勢深化作好充分的準備。
現代教育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在傳統教學中,初探全文這一環節的教學,往往是教師首先提出既定的閱讀思考題,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這樣的教學就限制了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泯滅了學生可貴的主動探究、積極思考,使學生無法擺脫教師事先預設的教學環節。而新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則完全改變了上述弊端:教師在激趣課文之后,學生自然會生發出許多極具個性特征的一系列問題,在這些問題中,可能包含著極具創新價值的信息,并且是教師所未能顧及的,所有這些都是值得教師格外重視的非常寶貴的創造火花。在研究性學習中,這些都能夠為教師及時發現并在以后的教學中得到反饋加深。例如《鴻門宴》,學生在看了這個導入之后,立刻提出了許多的問題:“劉邦是一位英雄還是一個奸雄呢?”“擁有張良是劉邦成功的關鍵嗎?”“項羽是個真正的英雄嗎?”“課文抓住了人物哪些特點來描寫,使人物形象如此栩栩如生?”“項羽倒底敗在哪里?”“同是農民起義領袖,司馬遷為何流露出較為明顯的抑劉揚項傾向呢?”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即是對課文提供信息進行思考反饋的過程,同時也為以后主動進行意義建構培育了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