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希姆博爾斯卡的生平、創作風格和她的作品。
2.理解《底片》的內涵。
3.鑒賞這首詩的藝術手法。
教學中難點: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內涵。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希姆博爾斯卡,即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 (wislawa szymborska) , 1925年 7 月 2 日生于波蘭波茲南省庫爾尼克的布寧村。 1931 年舉家遷居克拉科夫,從此希姆博爾斯卡就一直生活居住在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姆博爾斯卡在地下秘密學校完成中學學業,隨后在鐵路部門工作。 1945 年波蘭解放后,希姆博爾斯卡進入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攻讀波蘭語言文學和社會學。同時開始寫作,在《波蘭日報》的青年副刊 《 斗爭》上發表了她的第一首詩《尋找詞句》 (1945 年 ) 。 1952 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我們為什么活著 》 ,并于同年被吸收為波蘭作家協會會員。 1953 年成為《文學生活》周刊的編委,并主持該刊的詩歌部達 20 多年之久。 1954 年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詩集《詢問自己》,并獲當年的克拉科夫城市獎。 1956 年以后,希姆博爾斯卡相繼出版了詩集《呼喚雪人》 (1957 年 ) 、 《鹽》 (1962 年 ) 、 《一百種樂趣 ) (1967 年 ) 、 《任何情況》 (1972 年 ) 、 《巨大的數字》 (1976 年 ) 、《橋上的人》 (1986 年 ) 和 《 結束和開始》 (1993 年 ) 。由于希姆博爾斯卡在詩歌創作上的杰出成就,她先后獲得了波蘭文化部頒發的國家文學二等獎 (1963 年 ) ,德國的歌德獎 (1991 年 ) 、赫爾德獎 (1995 年 ) 。 1995 年波茲南的密茨凱維支大學還授予她“名譽博士”稱號。1996年,希姆博爾斯卡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中說她的詩歌“以精確的諷喻揭示了人類現實中若干方面的歷史背景和生態規律”。詩人表示,她將把這筆獎金的一半以上用于發展波蘭的醫療衛生和文化事業,這對波蘭非常重要。
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以 《我們為什么活著》和《詢問自己》為代表。在這個時期里,她的詩歌揭露了法西斯戰爭的殘暴和罪行,熱情歌頌了祖國波蘭的復興和建設。 1956 年以后,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創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無論是題材、主題,還是形式和風格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態勢,想象力更為豐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詩歌主題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環境和人與歷史的關系、人在歷史上和自然環境中的位置等重要問題。 自然和動物、科技和發明、愛情與婚姻、貧窮和富裕、歡樂與痛苦……都在她的詩歌中得到了反映。然而作者在描寫這些客體時,并不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又不完全采取超然的態度,她對所描寫的主題既深切關注,又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而且往往被自嘲、幽默、譏諷等沖淡和掩蓋。在表現手段上,希姆博爾斯卡喜歡采用提問和對話的方式去提出一些極富哲理性的問題,她的詩歌語言也極富個性,往往明白如話而又含義深奧,帶有警句和格言的意味,令人回味無窮,從而使她成為波蘭當今最杰出的一位女詩人。
希姆博爾斯卡多年來磨練出她獨特的詩風,她的詩藝建立在二十世紀詩歌傳統和人道主義主流的基礎之上,但是,本著一種強烈的個人主義品格,她始終置身于時興的哲學、美學、文化潮流之外。按張振輝先生的觀點,她的詩歌主題有三:一是哲理的思辨,二是對宇宙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看法,三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情感、見聞,涉及愛情、親情、友情、命運、時間、生與死、不同個性的人甚至生活中的瑣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