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2
教案示例之二第一課時
一、教師提示:
這是一篇悼詞,從內容上看,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的特點是說理,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把道理說清楚,使人家信服。議論文的寫作主要靠推理,但優秀的議論文往往在說理中適當地運用形象的語言,來幫助闡述抽象的道理,使要說的道理明白易懂。一篇好的議論文,不僅能以理服人,還能以情感人。恩格斯的這篇文章,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二、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1、2自然段)
用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課文:
1.這兩段,有形象的記敘描寫,也有抽象的議論,哪里是形象的記敘描寫?哪里是抽象的議論?
2.議論的要點是什么?
3.如果沒有第一段這樣的記敘描寫,作者開頭就寫“馬克思永遠離開我們了”,接著就是第二段的議論,效果將會有什么不同?
4.第一段記敘描寫和第二段的議論是怎樣的關系?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出:第一段是記敘描寫,第二段是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進行議論。議論的要點是提出全文的論點--兩個“對于”介詞結構。第一段這樣的記敘描寫,給讀者留下了一個鮮明動人的印象--馬克思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一直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是坐在安樂椅上逝世的。沒有這樣的記敘描寫,文章就不能產生這種感人的力量。但這種記敘描寫是為第二段的議論服務的,它與記敘文開頭的交待時間、地點、人物,是不同的。
三、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3——6自然段)
。ㄒ唬┓治龅谌匀欢巍
用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課文:
本段闡述馬克思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作者運用了一個比喻性的詞語,形象地表現了在馬克思以前關于人類歷史發展的種種唯心主義說法,以說明馬克思的這個發現,具有劃時代意義,用的是哪個詞語?這個詞語的本義是怎樣的?這里的含義是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教師指出:這個詞語是“繁茂蕪雜”。本義是雜草雜樹生長茂盛,這里指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對人類歷史的解釋。歷史上一切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有的宣揚人類社會是按照上帝的旨意發展的,有的宣揚人類社會的歷史是英雄創造的,但萬變不離其宗,他們總是把物質和精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顛倒了,這些無稽之談,“掩蓋”了人類歷史的“簡單事實”。是馬克思劃時代地揭示了這個真理:物質決定精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不能發展!胺泵忞s”這個詞語用在這里,極為貼切、準確,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而形象。
(二)分析第四自然段。
用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課文:
、龠@段闡述馬克思發現了資產階級社會特殊的運動規律。作者運用了比喻性的語句,準確地表達了馬克思的偉大功績,請找出這樣的語句。
、凇霸诤诎抵忻鳌薄ⅰ盎砣婚_朗”,在這里表達了什么意思,請具體談談。
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教師指出:“在黑暗中摸索”是個隱喻句。“豁然開朗”是比哈性詞語,意思是眼前突然出現光明的境界。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就是剩余價值規律。資產階級通過無償占有剩余價值來剝削工人,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馬克思以前的資產階級以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對此雖也作過研究,但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順應自然的、永恒的。這是由于他們受時代的局限和帶有階級的偏見,他們不可能發現真理,不可能正確解釋這個問題,所以作者說他們“是在黑暗中摸索!瘪R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就是建立在資本家對工人殘酷剝削的基礎之上的。這個學說徹底否定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的說法,所以作者用了“豁然開朗”這個詞語!盎砣婚_朗”與“在黑暗中摸索”造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熱烈贊頌了馬克思這一光輝發現的偉大意義。這兩個形象鮮明的詞語,把抽象的事理表現得可感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