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三首
2、王維《終南山》的進一步深入。 從“詩風美”進入“意境美”再進入“情感美”。
1、 在這首《終南山》
中詩人到底要表達什么情感?尤其是詩歌的最后一聯可以重點鑒賞。
2、這首情感又是怎樣與詩歌融合在一起的? 1、學生先從自己的感覺出發: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情感是優美的?是沉郁的?還是痛苦的?
2、然后結合詩人寫作此詩的背景,較為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情感。更多的應是欣賞、喜愛、留戀與神往。 情感的把握不妨從自己出發、然后進入詩人的內心、最終又回歸為自己的感悟。
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二)杜甫的《登樓》鑒賞。
1、比較閱讀。
2、深入感知。 1、杜甫的“詩風”與王維的“詩風”的比較。
2、“王孟”(王維、孟浩然)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總體詩風特點的回顧。
3、杜甫詩風的特點是什么?在這首《登樓》中有所體現嗎? 比如:“沉郁頓挫”的意思是什么?在這里怎樣體現?
這從首聯就可以看出:
1、“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而此時的詩人正是流離他鄉之時,國恨與家愁結合在一起,更是滿腹愁思,登樓所見也更是滿目凄涼。
2、同王維比較:王維更多的清新與怡然;杜甫更多的是“深仇大恨”、憂國憂民。
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的特點;杜甫“詩圣”的美譽。所有這些文學史上“耳熟能詳”的名詞,怎樣在這首詩中體現才是這堂課的關鍵。
(三)陸游《書憤》的鑒賞。
1、質疑式引入。 1、同樣是愛國詩人,陸游的詩風與杜甫的詩風的不同之處在于哪里?
2、他們兩者的相似之處又在哪里?
1、陸游《劍南詩稿》的意思是什么?
就是劍指南方,不忘大宋王朝的收復與中興。
從詩集的名稱就可見詩人的愛國苦心。
2、 陸游生平介紹。
讓學生從自己課前的資料中尋找要點。 陸游與杜甫好像比較相似,都有憂國憂民的特色,所以這兩位詩人的比較比“王杜”之間的比較難度更高一些。
“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或許是文學鑒賞的普遍規律。
2、具體感知。 1、從兩者的“詩風”差異到兩者的情感差異的遞進:差異在哪兒?
2、在詩作中怎樣具體體現?
3、詩歌拓展:溫庭筠的《商山早行》。 1、兩者:陸游與杜
甫的比較。補充鑒賞陸游的《示兒》與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作。
2、重點品味頷聯: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此句的妙處到底在哪?
它是極具邊塞地區特色的景物的羅列。看似相互之間沒有什么關聯,實際有著微妙的組合:
有時間與地點的組合(時空結合);
有遠近的組合(遠景:瓜洲渡、大散關;近景:樓船、鐵馬。)
還有情與景的結合。(景是邊塞的景;情是蒼涼的情。)
3、補充唐代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這首詩歌的頷聯非常相似。同樣也是景物的排列組合,但意境截然不同。陸詩是亡臣的蒼涼,溫詩是游子的傷懷。 詩歌本身是一切觀點最有力的證明,如果鑒賞者不能讓詩歌說話,那么所有的觀點都會顯得十分無力。
教師在課堂上,也應該立足于文本,否則就如緣木求魚,不達要領。
三、小結。 1、律詩的基本知識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