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三首
二十
教學目標
1、 了解并且能掌握古典詩歌的基本知識。
2、 通過詩歌的誦讀與品味,體會古典詩歌之美。
說明:
周汝昌先生曾經說過:“永遠不要忘記,我國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漢語文學的高級形式,它們的一切特點特色,都必須溯源于漢語文的極大的特點特色。忘記了這一要點,詩詞的很多的藝術欣賞問題都將無法理解,也無從談起。”
所以欣賞詩歌也必須了解漢語文本身的許多特點,這也是詩歌的特點。詩歌之美有哪些呢?我以為至少有:語言美、情感美、意蘊美、哲思美等。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希望授課教師能從漢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去宏觀地把握、鑒賞詩歌,千萬不要現代文是現代文、古典詩詞是古典詩詞、割裂地進行教學。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能透過詩歌表面的文字,深入體會詩人的情感、詩歌的美感。
2、 難點:因為是古典詩詞,所以只有能突破古典詩詞必要的知識、包括詩歌創作的背景等知識,才能真正把握精髓。
說明:
語文學習需要情感體驗,但學生缺少豐富的情感體驗,所以要了解作者詩詞創作時的豐厚情感或許會有一些距離,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必要而且巧妙的引導方式,才能盡可能地拉近學生與詩人之間的距離。
教師不僅需要巧妙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技巧,也需要比較充分的相關知識,如果自己不能吃透課文文本,就很難真正有效地指導學生吃透文本。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一、導入:力求找到巧妙的突破點 今天我們要學習三首律詩。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你最喜歡哪一首?為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無論喜歡哪一首都可以,關鍵是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因為是初次接觸,所以不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一兩點即可。 立足于學生自身的興趣,比教師強行地賦予更能激發他們自己的能動性。
二、從學生普遍最喜歡的一首律詩進入文本。
以下只是假設的順序:
(一)王維的《終南山》鑒賞。 王維其人的介紹:
① 王維為什么字
“摩詰”?
② 王維與陶淵明比
較。
學生的課前預習就可以是對“其人”“其事”的資料查閱。所以,
第①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應該不成問題。
第②個問題的分析,則需要教師的點撥。同樣是歸隱,王維與陶淵明可謂兩種不同方式的歸隱。 還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的預習基礎上的逐漸深入,讓學生明白一點:課堂決不是教師的“講臺”,更是學生的“舞臺”。
1、王維《終南山》的深入。 1、王維“詩風”的介紹:蘇軾:“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2、在這首《終南山》中怎樣體現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 1、學生的第一步可以是:詩中有畫,有什么畫?可以從空間的、色彩的等角度體會詩歌的“繪畫美”。
2、學生的第二步可以是:畫與詩又是怎樣結合的?這也關鍵的一步。
因為如果把“詩”僅僅當作“畫”去解讀,那是曲解了王維的“詩意”、也曲解了蘇軾的“本意”。 這是逐層深入的過程:從詩人——詩風——詩風在詩中的具體體現。這個過程還是應該讓學生親自去走,教師不要“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