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
第2課
一、整體把握
《雨巷》
1.分別概括每節詩的大意。
點讀 第一節,詩人首先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第二節從顏色、氣息方面描繪“丁香姑娘”的美麗,但著重突出她憂愁的神情,暗示與“我”相同的思想感情;第三節寫“丁香姑娘”在雨巷中彳亍前行;第四節連用兩個“夢”字,突出表現“丁香姑娘”虛無縹緲的特點;第五節連用兩個“飄”字表現丁香姑娘的倏忽而逝;第六節寫“丁香姑娘”的一切都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第七節照應開頭,形成圓合的結構,同時又深化主旨,留給讀者悠長的余韻。
《再別康橋》
2.分別概括每節詩的大意。
點讀 第一節交代詩人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的情景;第二節寫康河岸邊的柳樹在夕陽中倒映河中的景象;第三節寫康河里的水草隨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詩人點頭致意;第四節寫潭水及由此引發的聯想;第五節緊承上節詩意,對“夢”加以引申,暗含了對逝去的康橋生活的無限留戀之情;第六節,詩人的思路急轉,把讀者從夢境拉回到現實;詩的最后一節照應開頭,寫詩人悄悄地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而康橋卻在詩人心中揮之不去。
二、細部探微
3.對《雨巷》一詩的理解,主要抓住“兩個意象,兩個人物”這一中心內容。“兩個意象”指“雨巷”和“丁香”,“兩個人物”指“我”和“丁香一樣的姑娘”,我們該怎樣理解這兩個意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我”三者象征著什么?
點撥 一是雨巷。梅雨季節,江南的小巷陰沉潮濕,兩邊是寂寞的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形象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我們可以把它“虛化”為一條“追求之路”,懷著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讓人不禁發問,“我”在期待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詩詞里常見的意象。丁香花常見的有白色、紫色兩種,外形單薄細弱,往往用來代表孤高、美麗和憂愁。詩人將這種美賦予姑娘,“丁香一樣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詩人心中的理想,這種理想是高潔、美麗的。但這種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樣,稍縱即逝,不可把握,給人暫時的安慰,留下的卻是永久的懷戀和無限的惆悵。
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力。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彳亍著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
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壓迫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
4.其中油紙傘和籬墻對于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
點撥 寫油紙傘這一意象一方面是寫實,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紙傘,很普遍;另一方面也是寫意,雨打在油紙傘上,飄忽朦朧,與悠長悠長的雨巷剛好營造了一種幽靜朦朧的意境。另外,油紙傘給人的是一種懷舊的感覺,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陳舊的時空距離遠的特點,這就形成了距離感,這種審美心理是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中常見的,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中,平添了一份凄清的氛圍,塑造了撐一把傘風雨中獨立的銷魂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這個籬墻是寫意,就產生了一種清遠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