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dāng)代詩三首備課
如果說第二節(jié)的內(nèi)容在于表明將自己的幸福分享給世人,讓眾人都能得到幸福,并且因為眾人的幸福而自己也更加幸福,那么,第三節(jié)則重在表明“我”的追求本來就在于使世界充滿幸福。
每一條河每一座山都因為“我”給它取的一個溫暖的名字而使人感到親切,而“我”對陌生人的祝福正代表了“我”對蕓蕓眾生在塵世獲得幸福的渴望。這才是“我”的幸福之真正幸福的涵義。
從第二節(jié)到第三節(jié),詩人在給我們鋪敘他從明天起做一個怎樣的幸福的人的同時,似乎是在無意之間取消了對個人獲得塵世幸福的訴說,而轉(zhuǎn)為對眾生幸福的追尋。這就是“我”在面朝大海的房子里的追求,這就是大海般的胸懷,它的確讓我們感受到春暖花開。
但是,為什么在描述溫馨的幸福圖景后叉突然說“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呢?是不是在最后詩人又拋棄了自己所描述的幸福,遠(yuǎn)離眾生而高蹈出世呢?我以為并非如此。
很多人太過執(zhí)著于海子的死,一定要將本詩當(dāng)做遺囑來理解,要從這首詩里破解出海子的生的固惑,而我以為作此詩時的海子未必就知道他即將到來的死。生命是如此復(fù)雜,以至于我們自己也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本詩來看。詩人的感情是這樣熱烈,對幸福的追尋是這樣執(zhí)著,看不出要拋棄世界之意。我以為面朝大海是一種立場的選擇,這種立場不同于詩作里前述的世俗幸福,但是也不與大眾的幸福相矛盾。不僅不矛盾,而且它們本來就是一體的,是相輔相成的。
釋迦牟尼因為對眾生的愛而離開王宮苦苦修行.甚至不惜舍身飼虎;基督為了對眾生的愛而代世人贖罪;普羅米修斯為了眾生的幸福而甘愿立身懸崖。受盡折磨。他們的確離開了塵世,可是他們的追求正是為了蕓蕓眾生在世間獲得幸福,在出世的行為里體現(xiàn)的是對世俗幸福的熱愛,這就是面朝大海的立場,為了眾人的幸福而甘愿忍受孤獨,甘愿放棄自己的幸福,或者說把眾人的幸福當(dāng)做自己的幸福。
在詩里,海子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幸福的世界,每一條河每一座山都有一個溫暖的名字,人們可以過簡單而幸福的生活,可以喂馬、劈柴、周游世界,人們是如此友好,連陌生人都得到祝福。可是這個溫暖的幸福世界是海子建構(gòu)出來的,它不是現(xiàn)實,它存在明天,.似乎就在眼前,伸手可及,卻又似乎虛無縹緲,遙遙無期。要得到幸福就得有人作出犧牲,幸福的音訊是從閃電里得到的,幸福在哪里呢?它要有人像普羅米修斯那樣去盜火給人間。
本詩在結(jié)構(gòu)上巧妙過渡,由對自己幸福的言說自然而然地轉(zhuǎn)入對大眾幸福的關(guān)注,第一節(jié)講自己的幸福,第三節(jié)講眾生的幸福,兩種幸福在第二節(jié)重疊,轉(zhuǎn)換的關(guān)鍵是第一節(jié)末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因為有面朝大海的胸懷,所以才會給眾人以祝福,才會給山河取溫暖的名字。而詩也因作者對世界無限的熱愛和甘愿為眾人之幸福犧牲的精神而不朽。
(選自《名作欣賞》XX年第9期) 4. 矛盾與暗示的天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