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dāng)代詩三首備課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這首新詩雖然沿用了“倚樓望歸”的主題和意象,但與白、溫等詞已有很大的不同。其一是時作品中女主人公的處理,在白、溫的詞中,女主人公都以明確的倚樓姿態(tài)正面出現(xiàn),無論是“思“恨”還是為之“腸斷”,都是直抒胸臆,敞開心扉。但《錯誤》一詩中的女子,鄭愁予則將其處理得十分含蓄矜持,心理活動也曲折微妙.層次跌宕。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女子呢?她并不曾直接現(xiàn)身站到可以遠望的樓上來.而是寂寞地隱在鏤花的窗扉后.隔著窗子.默默凝聽著外面的世界.等待著遠行言歸的戀人。她全部的動作不是“望”,而是聽。這時.又有馬蹄聲踏著青石板面達達前來.愈行愈近,于清曠寧靜當(dāng)中分外聽得真切。是他嗎?是從遠方歸來的他嗎?她的心跳著.伸出纖纖素手想要揭開窗帷。但是,或許是失望已經(jīng)太多太重.她又遲疑了,只是悄然佇立在窗扉的帷幕后,凝神細(xì)聽足音。馬蹄聲近了,更近了,卻不曾稍做停頓,又徑自向前,走過了,走遠了,當(dāng)蹄聲終于遠去的時候.她下長長的睫毛.淚眼盈盈。
這首詩的特點之一,在于將望歸的女子處理得含蓄內(nèi)斂,情深而叉自持,從而為全詩平添了富于古典氣息的哀婉和惆悵,以及濃郁到化不開的纏綿韻致。這里就出現(xiàn)了一個頗有意思的問題,為什么在悠遠的唐代,盼望戀人的女子們可以毫無遮掩地大膽表露自己的心事,登上層樓,思卿恨卿.恨到歸時方始休。而到了寫于當(dāng)代的《錯誤》.詩中的女子則似乎返回了古代的重門深院。不僅舉止十分謹(jǐn)慎,隱在一道道的窗扉和帷幔后面,讓人想到“珍重芳姿晝掩門”的端莊,而且她的心情也是在深深的痛苦中默默地壓抑著。這其中有堅強.也有含著淚的忍耐自持。無論從畫面還是從情態(tài)來看,這都讓人想到一個生活在古代深閨中的女子。為什么到了當(dāng)代,女子反而得壓抑自己的情感不能明朗地抒發(fā),盡情地宣泄?從溫、白的詞到鄭愁予的詩,似有古今錯位之感。在時這個問題的思考中,不單包含著作者不同的藝術(shù)處理和風(fēng)格追求,同時也使我們想到唐代風(fēng)氣的開化。人性的開放。那鄭詩中的女子,身上則似乎背負(fù)了中國女性幾千年來的愁緒和陰影。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和意義還在于,它第一次以男子的口吻并以男子的立場出現(xiàn),對鐘愛、酚望著他們的女子,做了一次坦白、憂傷而無奈的回答。這首詩首先不再以思婦的情態(tài)自描自況,它的視角與心情完全是一個男子的。這位騎馬的男子從江南走過,這時的江南正是柳翠絲長、完牽郎衣的季,那空氣里都飄動的幽幽的愁怨似乎使他感覺到了什么。他感覺到有一雙輝悒的眼睛在盼在等,“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他雖然看不到她的身影,可是他知道在鋪滿青石的街道旁。在某一扇掩著的窗扉后.有一雙望穿秋水的眼睛。
當(dāng)他擦窗而過的時候,他曾經(jīng)希望她能看他一眼,可是那女子是矜持的,既然他不是她所盼望所期待的那個人,那么“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如小小的寂寞的寂寞”。她寧肯“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