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詩三首備課
詩歌難于解讀,首先含蓄在意象上,其次含蓄在語言上。詩歌的語言不同于一般的記敘描寫性語言,更不同于一般的議論說明性語言。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個性化的,比一般語言更含情,它的表達往往是非直陳式的、反常化的。非直陳式的,指詩歌語言多通過比喻、通感、雙關、隱曲、用典、象征等方式表達語意,從而使人感到含蓄、朦朧、多義。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就用《詩經》的典,“蟋蟀不僅是客觀自然中的物體,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們民族共同的心理狀態(tài),反映我們中國人共同的血緣和共同的文化”(教參);再如惠特曼的《啊,船長,我的船長》“采用了整體象征手法,把美國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總統(tǒng)比作這只船上的船長,……詩人形象而又鮮明地表現了對林肯的敬仰愛戴和對林肯之死的無限悲痛”。反常化主要指詩歌語言的跳躍使得句與句不像其他文體那樣連貫、符合語法規(guī)范與邏輯思維規(guī)律。《就是那一只蟋蟀》寫蟋蟀“一跳跳過了海峽”絕非實寫,而是夜夜召喚游子歸來的濃濃的鄉(xiāng)情的替代物。《金黃的稻束》對中心意象“金黃的稻束”在視覺與聽覺兩種感受上截然不同的描寫,就體現了語言的反常化。鑒于此,在品味時就要善于從簡約中猜測主題,從跳躍中填補奧妙。
在語言的品味中,尋找最明亮的珍珠即警句,也是不可忽視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稱詩眼。《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詩中的“找”字,就讓讀者深深體會到人民對總理的懷念之情,而讓作品完成了情感移植。因此,扣住詩眼,可以帶動全篇,完成對詩作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