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詩三首備課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鄭愁予其文其人
……鄭愁予其人其詩都給人一種神秘感。他本人是一個運動健將,但詩中表現(xiàn)的卻是一個多情書生;他有著極深的文學修養(yǎng),但他卻畢業(yè)于法商學院;他身為現(xiàn)代派的主要干將,但他的詩卻處處流淌著古典韻味;他的詩婉約猶如李商隱,但豪放起來酷似李白。
……鄭愁予比較有名的詩作,比如《錯誤》《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稱為“浪子詩人”。對此,鄭愁予不以為然,他說:“因為我從小是在抗戰(zhàn)中長大,所以我接觸到中國的苦難,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這些寫進詩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實影響我童年和青年時代的,更多的是傳統(tǒng)的仁俠精神。”也許正是仁俠精神和浪子情懷的結(jié)合,才使鄭愁予的詩有如此動人的藝術(shù)魅力。
……楊牧對鄭愁予則作出了如下評價:“自從現(xiàn)代以后,中國也有些外國詩人,用生疏惡劣的中國文學寫他們的‘現(xiàn)代感覺’,但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絕對地現(xiàn)代的。”
……鄭愁予出版的實際雖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詩在中國臺灣傳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亞于李后主、李商隱。他的詩中貫穿著兩種互補的氣質(zhì)神韻。一種是豪放、爽快、豁達的“仁俠”精神,另一種則是曲折動人、情意綿綿、欲語還羞的婉約情韻,這兩種氣質(zhì)充分顯示了詩人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yǎng)。正是這種修養(yǎng)使他避免了中國臺灣現(xiàn)代詩派的缺點,把中國的傳統(tǒng)意識和西方現(xiàn)代派的表現(xiàn)技巧結(jié)合得渾然一體,使他成為地地道道的“中國的中國詩人”。其名作《錯誤》被譽為“現(xiàn)代抒情詩的絕唱”。
二、課文賞析
1. 對理想愛情的呼喚和憧憬
——《致橡樹》思想意義解析
仝小改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國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于前輩的詩風,
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他們的詩一改新詩“明白如話”、幾近分行散文式的傳統(tǒng)特點,意蘊深厚而不求顯露,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遮加,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闡釋余地,使許多詩失卻傳統(tǒng)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層朦朦朧朧的氛圍。他們用“朦朧詩”表達了一代人對國家命運的反思.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審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