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遭遇(節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通過對作品的研讀、探討,理解“一個人”的含義及他的典型意義。2、理解人物在戰爭中的遭遇,對肉體及心靈造成的巨大災難,從而對戰爭的罪惡有深刻的認識。教學內容:一、導入新課: 回顧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給各國人民造成了難以想象的痛苦。時至今日,世界上的槍炮聲仍然沒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戰爭每天都在毀滅生命,毀滅財富。讓我們跟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戰的殘酷,去感受一個人的悲慘遭遇……二、作者簡介: 肖洛霍夫(1905-1984),蘇聯當代著名小說家,生于頓河地區的一個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一個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繪頓河的史詩式的作品中,以藝術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現了俄國人民生活中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面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三、文本研習:1、解題:(在預習的基礎上加以探討,有助于對本文主題的把握) 一個人的遭遇中“一個人”指誰?這樣的一個人是不是單純的一個人?他的典型意義表現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課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嗎?)明確: 一個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單純的一個人,他是一位在戰爭中挺過來的一個人,但身心受到極大摧殘的一個人,這樣的人幾乎在蘇聯的每個家庭中都存在著。(反法西斯侵略的衛國戰爭是蘇聯歷史的重要篇章,蘇聯人以每個家庭犧牲一個成員的殘重代價,打贏了這場戰爭)在課文中還有和他有著相似經歷的那位復員的殘疾的老朋友,還有在戰爭中喪失雙親的小孩子凡尼亞。尤其是索科洛夫與凡尼亞兩人的命運,基本相象,兩個合二為一的共有的命運,體現了“人的命運”,俄羅斯人民的命運。在索科洛夫身上有著三種樸素而又珍貴的品質:對戰爭及苦難生活表現出來的堅毅;在戰俘營中維持著一個普通戰士的尊嚴;在殘酷的戰爭中并未使他心靈枯竭,反而讓他的心靈更加高貴與溫和。作品正是通過這樣一個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萬萬個讀者。2、人物命運的不幸是通過其遭遇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內心活動變化展示出來,那么請快速閱讀全文,找出索科洛夫具體遭遇及內心活動的相關句子,并作具體分析。明確: 補充部分:在蘇德戰爭中受傷被俘――冒險逃跑但被抓回――被派為一個少校工程師開車,找機會俘虜了少校,沖過火線,回到自己的隊伍。(在戰俘集中營中受盡折磨)第一部分:從俘虜營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索科洛夫的內心:“當時我沒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縮成一團,怎么也松不開來。” ) 過去親手建起的歡樂家園,現在的景象是“一個很深的彈坑,灌滿了黃濁的水,周圍的野草長得齊腰高……一片荒涼,像墳地一樣寂靜”。(索科洛夫的內心“站了一會兒,感到穿心的悲痛。”)第二部分: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當了大尉和炮兵連長的兒子身上,然而,他等來的是兒子犧牲的消息,而且是戰爭結束的那一天。對兒子遺容的描寫更讓人感到悲傷。“我的兒子是個肩膀狹窄、脖子細長、喉結很尖的男孩子,總是笑嘻嘻的;但現在躺著的,卻是一個年輕漂亮、肩膀寬闊的男人,眼睛半開半閉,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內心:“我的眼淚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歡樂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樣東西斷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