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學設計
圍攻者還有一些,我想舉出這幾個也就差不多了,蘇東坡突然陷入困境的原因已經(jīng)可以大致看清,我們也領略了一組有可能超越時空的“文化群小”的典型。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要單獨搞倒蘇東坡都是很難的,但是在社會上沒有一種強大的反誹謗、反誣陷機制的情況下,一個人探頭探腦的冒險會很容易地招來一堆湊熱鬧的人,于是七嘴八舌地組合成一種偽輿論,結果連神宗皇帝也對蘇東坡疑惑起來,……
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可惜當時幾乎沒有什么傳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認識這就是蘇東坡。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究竟是什么罪?審起來看!
怎么審?打!
通宵侮辱、摧殘到了其他犯人也聽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殘的對象竟然就是蘇東坡!……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每次游覽人們傳說的古戰(zhàn)場赤壁,都不免觸景生情,發(fā)出驚世浩嘆。由此,中國文學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兩篇精妙絕倫的散文。他寫成《前赤壁賦》時,展紙揮毫寫了一幅長卷,這幅長卷寫得尤為成功。傳到明代,董其昌拜觀了真跡,十分傾倒,說蘇軾的書法筆力欲透紙背,全用正筆中鋒,每波劃盡處,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讓我們步入蘇軾為我們構筑的文學和哲學的殿堂,領略蘇軾那卓絕的雄風。
二、指導朗讀:
① 教師范讀
② 學生齊讀
③ 教師直譯全文,并提示個別重要的字詞、句式和修辭
④ 分段背誦
三、作業(yè):
① 背誦全文
② 參考注釋,課下完成“練習卷”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朗讀背誦情況
二、指導學生讀譯課文1、2兩段
① 學生展示“練習卷”完成情況(重點是虛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② 學生展示“練習卷”完成情況(重點是翻譯)
③ 分析(教師說明):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的字義是鋪述,這種文體的特征是——
“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劉勰語)。
也就是要運用鋪陳夸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用新奇美麗的辭藻來描摹事物(體物),抒寫情志。我們已經(jīng)學過《阿房宮賦》,初步接觸了這種文體,要抓住這個特點來研讀課文。即不但要像讀別的文言文那樣準確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樣運用鋪陳夸飾的手法,華美的文辭來“體物寫志”的。
要求反復研讀三遍:
第一遍,借助教師提供的內容提綱仔細自讀,著重點是弄清兩段各自的內容層次
第二遍,借助教師提供的韻腳輕聲朗讀,著重點是通過朗讀體味文辭的優(yōu)美和駢散結合的和諧韻律。
第二遍,嘗試盡量用韻文翻譯
文言知識歸納:
1.重點詞語
(見“課堂練習卷”)
2.疑難語句:
(見“課堂練習卷”)
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介賓后置)
②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修辭:對偶)
③月出于東山之上(句式:介賓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