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學(xué)案
本文的借代和謙辭
1.辨識六處借代用法
(l)棨戟遙臨:棨戟代閻公。
(2)檐帷暫駐:襜帷代車駕,實(shí)代宇文氏。
(3)仙人之舊館:代滕王閣。
(4)帝閽: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撫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馬相如的賦。因漢武帝曾夸其賦“飄飄有凌云之氣”。
2.了解六個禮貌謙辭
(1)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家君,稱自己的父親。童子,王勃自稱。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縣的縣令,自己因探望父親路過這個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無知,(卻有幸)參加這場盛大的宴會。
(2)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稱。古人稱成人為“七尺之軀”,稱不大懂事的小孩兒為“三尺童兒”。“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個讀書人。
(3)他日趨庭,叨陪鯉對。
趨庭,快步走過庭院,這是表示對長輩的恭敬。叨,慚愧的承受,表示自謙。鯉對,指在父輩面前接受教誨。全句意思是,過些時候自己將到父親那里聆聽教誨。
《滕王閣序》的用典
1.言簡意賅,含蓄有味——明用
所謂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將其所具有的特殊含義加以擴(kuò)大,變?yōu)榉褐浮!峨蹰w序》中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虛;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天柱高而北辰遠(yuǎn)”等句中的用典即屬明用典故。
“龍光”之典見于《晉書•張華傳》,張華因斗、牛二星間有紫氣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龍泉、太阿兩劍,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徐孺”之典見于《后漢書•徐穉傳》,東漢名士陳蕃任豫章太守時不接來客,惟因家貧在家種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來訪,才設(shè)一睡榻留宿。“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把,其二名紫電。
“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XX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見《神異經(jīng)》,昆侖山上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北辰”之典見《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里指北極星,喻指國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實(shí)現(xiàn)了表達(dá)上“意婉而盡,藻麗而富,氣暢而凝”(劉勰《文心雕龍》語)的效果,可謂言簡意豐,辭約蘊(yùn)寓。
2.隱括旨義,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錄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語言,使典故貼近語境,又不違原意,起到恰當(dāng)而曲折地表達(dá)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滕王閣序》中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孟嘗高潔,空余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屬暗用典故。
“馮唐”“李廣”兩典見《史記》,“梁鴻”“孟嘗”兩典見《后漢書》。這幾個典故比較熟悉,本文不再詳解。“貪泉”之典見《晉書•吳隱之佳》,廣州北20里的石門有水叫貪泉,據(jù)稱人飲此水必起貪得無厭之心,吳隱之至此,取泉水飲,并賦詩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dāng)不易心。”“涸轍”之典見《莊子•外物》,此為語典,車轍無水,故曰涸轍,此處喻窮困的境遇。“阮籍”之典見《晉書•阮籍傳》,身處魏晉間的阮籍,因不滿于司馬氏,便以飲酒來掩飾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駕車外出,也不順著路走,當(dāng)前面有什么障礙不能前進(jìn)時,就痛苦著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