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蘇教版)
【教學目標】
1、 整體把握全文結構,領悟全文深刻意義,并能暢談自己所受到的啟迪。
2、 體味作者質樸的語言,誠摯美好的感情,體悟其深刻的哲理。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積極樂觀和頑強的人生態度并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透過樸實無華的語言,領悟全文的深刻意義,并能談出自己的切身體會。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馬克·吐溫說過,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是海倫·凱勒。身殘志堅的海倫·凱勒不僅以她的人格而且以她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海倫·凱勒在常人難以想像的困境中,發出了生命的最強音。今天我們來學習海倫·凱勒的著名文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二、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知道的有關海倫的故事。
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女作家、教育家。生于亞拉巴馬州。19個月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7歲時,安妮·沙莉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多年。在沙莉文的幫組下,海倫就讀于馬薩諸塞州劍橋女子學校,又入哈佛大學德拉克利夫學院,1904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一本書《我生活的故事》(1902)敘述她如何戰勝病殘,不僅給盲人而且給成千上萬人帶來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后她為許多雜志撰寫文章,還寫了幾部自傳性小說:《我所生活的世界》(1908)、《從黑暗中出來》(1913)、《我的信仰》(1927)、《中流——我以后的生活》(1929)、《愿我們充滿信心》(1940),在這些著作中她表示黑暗與寂靜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個有理智的人。1936年沙莉文逝世,波麗·湯普遜接替,也成了她的好朋友。凱倫后來成了卓越的社會活動家,她到美國各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和聾啞人的教育籌集資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們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舉為世界十大杰出婦女之一。著名的傳記作家范懷克·布魯克斯為她寫了傳略。
三、整體感知課文,理清結構層次
1、 結合課后“文本研習”1思考:海輪·凱勒對得到假想的三天光明是怎樣安排的?她為什么會作出這樣的安排?
明確:她對得到的假想的三天光明的安排:第一天“看” “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朋友”。第二天“看”“人與自然的歷史”。第三天“看”“當前的日常世界”。這樣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引言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一種可以尖銳地強調生命價值的人生態度……。正文部分,是作者對得到的假想的三天光明的安排。結語部分作者對那些能夠充分利用天賦視覺的人們提出忠告。
第一天的生活表現作者對親情的重視,第二天的活動是對世界的物質方面和人類精神的千姿百態的關注;第三天活動表現出對世人生活的全面考察。
2、作者這樣安排她的三天光明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