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的航程 教學設計(二)
同學朋友類
這是人除家庭之外的另一個空間里與自己關系密切的群體,自己與他們相處相交,有機會觀察并感受他們的人與事。
不特定人群
這類人根據每個人的生活空間,價值取向不同而不同,有的是一位經常看見的拾荒者,有的是路邊的小販,有的是一位經常到學校來送衣物的學生家長。不同的作者會根據自己不同的審美觀、價值觀去觀察并感受有關這個群體的人和事,并寫出好文章。
邂逅的人或事
這類人和事完全是在偶然情況下出現或發生的,你以前對他(或她)一無所知,然而他(或她)在某一特定時間、空間向你展示了自我,讓你感動,這方面的代表作當屬莫泊桑的《羊脂球》。我們也要有心理準備,時刻接受生活的突然饋贈。
2.適當引用一些名人名言用作題記或用作畫龍點睛的議論,能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感染力,下面的作家談有感而發的名言可以引用:
我寫東西時是有感情的,沒有感情時,我就不寫。
——巴金《在四川省文學創作會議上的講話》
沒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藝術。
——歌德
藝術創作的過程不是靠邏輯思維,而是靠狂熱的沖動來完成的。
——阿•托爾斯泰
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別人臉上的笑容。同樣,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別人臉上引起哭的反應。
——賀拉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
——白居易《與元九書》
你的感情只要有一點不真實,讀者一下子就會念出來。所以,要對讀者真實,首先要對自己真實,要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寫出來。
——冰心《寫作經驗瑣談》
各人的情感有廣狹、深淺、方向的不同,千差萬別,難定程限,唯有反求諸己,以自己的滿足為限度:抒寫到某地步,自己覺得所有的感情傾吐出來了,這就是最適當的限度。
——葉圣陶《作文論》
創作乃是心靈的搏動與傾吐,作家應該有一顆崇高的、火熱的、敏銳的心。
——王蒙《談短篇小說的創作技巧》
資料選編
“愛”在心口難開
喝完最后一口牛奶,我默默地把145分的卷子放到父親面前,他抬起眼哼了一聲,簽上大名后又繼續埋頭看報了。我嘴唇動了動,想說什么,但終究還是作罷,反正我也習慣了。收拾好東西,我順手把門帶上,那輕輕的關門聲,仿佛一聲嘆息似的。我頭也不回,大步向學校走去……
其實,我也想他對我笑一笑,說聲“考得不錯”的話……
我跟父親好像天生仇人,從小到大,我們的交戰便沒停過。調皮是男孩的天性,每當我闖了禍,他總一聲不吭,掄起皮帶沒命地抽。大概是遺傳了他的執拗,我也不哭,一陣清脆的抽打聲和媽媽的哭喊聲混戰,最終以“呯”的一聲摔門的巨響——我奪門而出告終。
媽媽常跟我說,其實他是愛你的,只是不知道怎樣表達,要我試著和他溝通一下。溝通?我冷笑,和他這種機器怎么溝通?他甚至對路邊不相識的掃街大嬸笑一笑,卻吝惜地不肯對我展露分毫,他表達“愛”的唯一語言,便是那無止境的皮帶抽響。而我回報他的愛,便是比說話次數還多的摔門聲……
想著想著,便來到了學校。“嘿!”好友神秘地湊過來,“知道今天什么日子嗎?父親節!”頓時,冰冷的老臉又浮現在腦海,我厭惡地說:“關我什么事?”“你不對你父親表示點什么嗎?我昨晚等不及,已經送了。當我對我爸說‘我愛你’的時候,他居然哭了呢!”好友興奮地說,然后不由分說地拉我去了精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