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的航程 教學設計(二)
(2)善于借鑒,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說通俗一點,就是要從別人的作品里吸收“營養”。雖然人對大自然的情懷是與生俱來的,但是不同的人,對自然的感悟有深淺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審美不是人人都有,對“高峽出平湖”的胸襟也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前人的經驗不是每個人都有,別人的經歷也不是每個人都經歷了的。所以,我們在走進自然的同時,還必須善于向別人借鑒,尋找共鳴之感。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把春天寫活了,我們仿佛看見了春天盎然的生機;“一枝紅杏出墻來”,既讓我們想象無限,又充滿著理趣:有生命力的事物總會尋找自己生命的土壤,是扼殺不了的。名家們給我們貯藏了可貴的精神食糧,許多寫景名篇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多讀、多看這些作品,能夠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陶冶性情。
(3)以情感為紐帶,善于進行“由此及彼”的相似聯想。
自然風物有其自身的特性。且自身的特性具有多面性的特點,這樣也讓欣賞者捕捉到了不同的美。比如,關于月亮就有多種解讀,月光照在地上銀白的,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霜”,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為證。李白由此地之月想到家鄉之月,表達了思鄉之情。
可見,這種“由此及彼”的相似聯想的紐帶是欣賞者的主觀感情。感情不一樣,景物的外在表征也就不相同。同樣是流水,在裝滿快樂的人看來,“小溪在歡快地唱歌”;在盛滿憂傷的人看來,“河水在嗚咽”。總之,眼中的景物應該跟欣賞者的心情一致,用王國維的話作結,即是:“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
能力提升
片段練習:1.寫一段寫景文字,體現人物絕望的心理。
2.寫一個片斷,要寫出景物在不同時間的特點。
3.寫一個景物描寫片斷,表現喜愛的感情色彩。
(分組討論寫作,組內交流,推薦好的,組與組之間交流。)
(此片段訓練也可安排在平時完成。)
示例:
他看見了黑色的太陽
(再次叛變紅軍的哥薩克軍官葛利高里,夜里帶著情人阿克西尼亞離家出逃,遭遇紅軍巡邏隊,阿克西尼亞被打死了。葛利高里極度絕望。黎明,他用馬刀在野地里挖了一個坑,埋葬了阿克西尼亞。)
他用手巴掌把小墳堆上潮濕的黃土使勁拍平,在墳墓旁邊跪了半天,低著腦袋,輕輕地搖晃著。
現在他再也沒有什么著忙的必要了。一切都完了。
在晨風的蒙蒙霧氣中,太陽升到斷崖的上空來。太陽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那沒戴帽子的頭上的密密的白發閃著銀光,從蒼白的、因為一動不動而顯得很可怕的臉上滑過。他好像是從一場噩夢中醒了過來,抬起腦袋,他看見自己頭頂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輪耀眼的黑色的太陽。
〔節自(蘇)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
三峽之秋
三峽已經是秋天了。三峽的秋天,從大江兩岸的橘柚樹開始。這些樹,生長在陡峭的山巖上。葉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巖石一般堅硬、挺直。越到秋天,它們越顯出綠得發黑的顏色;而那累累的果實,正在由青變黃,漸漸從葉子中間顯露出來。就在這時候,它們開始散發出一種清香,使三峽充滿了成熟的秋天的氣息。
當早晨,透明的露水閃耀著,峽風有些涼意,仿佛滿山的橘柚樹上撒了一層潔白的霜,新鮮而明凈;太陽出來,露水消逝了,橘柚樹閃爍著陽光,綠葉金實;三峽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