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奇妙的超低溫世界 教案
5.奇妙的超低溫世界 教案1 .文本全解。
(1) 作者簡介,
葉永烈, 1940 年出生于浙江溫州。 1963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現為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香港海外文聯名譽主席。 1951 年開始發表作品, 1979 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早期主要從事科普創作,系《十萬個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科普代表作是三部《小靈通漫游未來》。后轉向傳記寫作,出版了《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等多部傳記作品。
(2) 基本解讀。
超低溫是一個普通人無法接觸到的世界,其中存在著許多超出人們常識的奇妙現象。本文作者抓住這點來做文章,善于從普通人的常識出發來引出超乎人們常識的奇特現象,從而牢牢地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文章趣味橫生,把抽象的事理說明得生動感人。
比如文章開頭一節。作者從“冰冷”二字人手,指出“冰雪不足以言冷”,然后說出一連串更冷的地方:地球的北極和南極可達到 -90 ℃,月球背著太陽的一面可達到— 160 ℃,海王星可達到 -229 ℃……這使人們以為冷可以一直低下去,可以低至零下幾千、幾萬甚至幾千萬攝氏度 ( 正如熱那樣 ) 。這時,作者卻指出:冷有極限,存在一個無法逾越的絕對零度 -273.16 ℃。短短一段,一波三折,層層鋪墊,最后才抖出作者真正想說的內容,讓讀者為之一振,也很容易就理解了“絕對零度”這個陌生的概念。
又如最后一節“誘人的幻想”。為了使讀者易于理解利用“生命冷藏”來解決星際旅行這一難題的可能性,作者先介紹了一個有趣的實驗:把金魚在超低溫的液態空氣中變得硬邦邦的,但經過 10-15 秒之后放回溫水中,它居然復活了 ! 這一挑戰人們常識的有趣實驗使作者后面介紹的設想變得容易理解了。
全文以小標題分節,清晰地標示出了作者的寫作思路: “冰雪不足以言冷”引出話題,介紹“絕對零度”概念; “奇妙的現象”介紹超低溫世界中有趣的奇特現象; “沒有電阻的導線”重點介紹超低溫中的超導現象; “廣泛的應用”介紹超低溫技術在目前的一些具體應用; “誘人的幻想”則提出了利用超低溫技術在星際旅行中延續人的壽命的設想。作者由一個基本概念人手引入“超低溫”的話題,然后分別介紹現象及其應用,讓讀者較全面地認識了超低溫研究這一科學研究領域。
(3) 問題探究。
課文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相信大部分學生能夠讀懂課文,理解其主要內容。教學中應以學生自學為主,讓學生在抓住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作些拓展探究,如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超低溫研究的最新資料,了解其在作者本文寫作之后這段時間里的新進展,以此進一步闡發課文中的一些內容。比如,關于液態氦的“超流現象”有無進一步的研究成果,超低溫技術的應用有何新發展,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及自己掌握的其他資料展開想像,編寫科幻故事。
2 .習題解說。 .
(1) ‘第一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全文,篩選文中的關鍵信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 “超低溫現象”的奇妙之處主要體現為許多物質在零下一二百攝氏度的“超低溫”狀態下會出現與它在常溫下完全不同的性質。如某些金屬在超低溫狀態下出現了電阻消失的超導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