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學雜談
〖課堂教學的立體性〗
1、課堂的開頭藝術:
課堂是師與生共同的一種教與學的過程。人們習慣認為課堂是教師教,學生學。這樣太片面了。教與學的活動中不只是老師教,學生學,應該包含有:學生“教”;老師“學”;學生學的三維一體的。既然是學生參與的活動,就應該讓學生明白活動的“目的”──教學目的和學習目的。也就是說教學“目的”的公開性,明朗性。習慣教學中教學目的只有教師知道(有的教師都不知道),學生對教學目的是不知道的,一節課上完了不知道做了些什么。讓教學目的隱蔽起來了。
我上每節課時把全篇文章的教學目的(學生的學習目的)寫在黑板的左上角,每一節課的目的也寫出來,這樣課堂里學生真的學習起來是有的放矢了。我上《荷塘月色》時在黑板的左上角板書出:
學習目標:
⑴ 學習文章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疊字等形象地描寫景物,表情大意的方法。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⑵ 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
⑶ 理解并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真確認識評價作品中的“我”。
生:朗讀學習目標
師;你讀了學習目標后知道了些什么?
生紛紛發言:
這篇文章要求我們學會用比喻,擬人,通感,疊字的方法描寫景物。
學習運用語言的技巧。
體會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
體會思想感情,認識文章的我。
師:知道了這些目標,那我們用什么方法去完成這些目標呢?
師指黑板的右上角的“學習方法”,生讀:
⑴ 朗讀品嘗法。
⑵ 美點尋蹤法。
⑶ 討論分析法。
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了解了學習的目的和運用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學習起來少走彎路。也真正讓學生參與了學習的過程。一改傳統學生被蒙在鼓里,學習完了也不知道學習的目的,學習了很多也不知道方法。
2、學習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每一堂課讓學生知道怎樣學習,明白學習是一種過程,強調“過程”。要明白,準確地把課堂中的主要學習方法告訴學生,并指導學生們掌握,運用。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這樣師生才能真正地達到共鳴,會意。傳統的教學教師教學上就象老牛拉破車一樣,把“學習,教學”都由教師承擔了。課改就是把“學習,教學”的皮球踢給學生,就象國家的經濟改革一樣,丟掉沉重的包袱,搞市場經濟,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學習也是一樣的,學生在課堂中是:匯報自己的──學習-討論──研究──教師的點撥。師的點撥作為催化劑。這個過程中師的知識和見解也有所提高或會有新的見解。思維的火花在課堂里碰幢,激發思維的飛躍,妙語就會產生。常此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有了思維,何愁無創新?
同樣一個問題: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紹。
我是這樣上的。
師:你對朱自清了解些什么?
生1:朱自清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春》,《背影》,《蹤跡》,《歐游雜記》,《你我》,《論雅俗供賞》。
生2: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獨樹一幟。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
生3:朱自清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他表現出高度的民族氣概。
這樣把學習,教學的“皮球”踢給了大家,不是由教師一人來承擔。真正作到了教與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