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最觸動心靈的是哪一點”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自由發揮,暢所欲言。
二、作為一篇就職演說,本文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設題意圖:了解本文的結構,體會演說辭中心突出、結構分明的特點。
參考答案:
演講,由于是一聽而過,時間有限,一篇演講只能安排一個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在這方面是個典型的范本。它的結構非常明晰。簡短的開場白引出話題,正文展開話題──圍繞著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北大學子,明確提出了三點要求,結尾點出自己的計劃,層次分明,脈絡清楚,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三、體會下列句子的含義和特點。
1.諸君肄業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茍能愛惜光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
2.方今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不為流俗所染。
3.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道義相勖,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同學中茍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己雖規行矩步,亦莫能辯,此所以必相互勸勉也。
設題意圖: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參考答案:
1.這句話是蔡元培對青年學子的懇切勉勵,他認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而不是做官發財的進身階,因此,學生在校應努力鉆研學問,增長見識。這一點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
2.這句話是針對當時的社會風氣而言的。當時的北京社會,經歷了辛亥革命的失敗和軍閥的混戰,舊的道德已經失范,新的又沒有樹立起來,整個社會陷入道德淪喪的狀態,一般人很少能不為所染者。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學子,希望他們不僅自己潔身自好,而且能擔當起為社會匡正流俗的職責的主要原因。
3.這句話講的是青年學子之間相互友愛、相互勸勉,在德行上共同進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對北大學生的深切厚望。
四 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你了解它的歷史以及蔡元培的辦學方針嗎?課外搜集有關資料,并與同學合作,以“我所了解的北大”為主題,辦一期墻報。
設題意圖:通過自己搜集和整理材料,了解北大的歷史和蔡元培的貢獻,開拓視野,增長見識,鍛煉語文表達能力。
參考答案:
(略)。
教學建議
一、在了解北大的歷史和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蔡元培的辦學方針和巨大貢獻。
二、結合注解,疏通字句,通過關鍵語句的分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體會本文的思想文化意義。
三、結合本文的結構,了解演講辭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的特點。
有關資料
一、關于蔡元培
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1868年l月11日出生于浙江紹興。清季進士出身,1894年任翰林院編修。他憂民族危難,憤清王朝腐敗無能,于1898年10月棄官南下,興學育才以救國。先后擔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上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等職。19xx年4月,與蔣觀云、葉瀚等人在上海組織中國教育會,被推舉為會長。開始倡言反清革命,并與教育會同人創設愛國學社及愛國女學,培養革命人才。19xx年11月,在上海發起創立光復會,任會長。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上海分會會長。19xx年起,留學德國,旋入萊比錫大學,并從事譯著。19xx年1月,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2月受孫中山委派,任迎袁世凱南下就總統職之專使。7月因不滿袁專權,憤而辭職,再次赴德留學。一度回國參加“二次革命”,后轉赴法國從事譯著。1915—19xx年在法國參與創辦勤工儉學會和華法教育會,被推舉為中方會長,推動了影響深遠的國內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917年初,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銳意改革,整頓學校,使北大面貌煥然一新。五四運動中,竭力營救被捕學生。1920年底,赴歐美各國考察高等教育,并出席太平洋教育會議。法國里昂大學和美國紐約大學分別授予文學博士與法學博士榮譽學位。1923年春,不滿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彭允彝破壞法制的行為,提出辭職,離京南下。秋間轉赴歐洲,從事研究和著述,并參與要求英、法等國退還庚子賠款興辦教育事項。1924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經孫中山提名,當選為候補中央監察委員(二全大會后,一直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26年初回國。在上海參加蘇浙皖三省聯合會,配合北伐戰爭,策劃三省自治運動,遭孫傳芳通緝。1927年起,在南京國民政府任大學院院長、司法部長和監察院長等職。后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辭去其他職務。1932年底,與宋慶齡、楊杏佛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這前后,參與營救被捕的胡也頻、楊開慧、陳獨秀、許德珩、廖承志、史良、陳賡、丁玲、牛蘭夫婦等。抗日戰爭爆發后,移居香港養病,繼續領導遷移后方的中研院工作,并任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名譽會長,用《滿江紅》詞牌為中國分會制作激勵抗戰的會歌一首。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