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音樂
●備課資料一、課文補注
《細胞生命的禮贊》一書寫作和出版的有趣經過:1970年,在一次關于炎癥現象的討論會上,主辦者要德高望重的托馬斯來一番開場白,給會議定個基調。不知道與會者要提出什么觀點,他只好隨意獨抒己見。他講得又輕松又偏頗,為的是讓會議不像平常這類討論會一樣沉悶。講話的部分內容大約就是本書中《細菌》一篇。沒想到主辦人將他率以為之的講話錄音整理,分發給與會者,并送了一份給《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雜志的編輯原是托馬斯高一年級的校友。他盡管不盡同意托馬斯的觀點,卻喜愛那篇講話的格調,于是就約托馬斯寫一組風格類似的專欄文章,每月一篇,內容自便,編輯不改一字。托馬斯起初抱著聽命于老大哥的心情連寫了六篇,便央求罷手。但此時讀者和評論家已經不允許雜志和托馬斯停止他們的專欄了。于是,托馬斯欣然命筆。后來有一家出版社答應將這些篇什不修不補,原樣付梓,托馬斯欣然應允。于是,以排在前頭的一篇為名的這本書于1974年問世了。
(節選自《譯者序》,作者:李紹明)
二、類文薦讀
魚類的聲音
生活在陸地上的各種動物,絕大多數都會發出各種各樣的叫聲。那么,生活在水中的魚類,會不會發出聲音呢?科學研究和生產經驗都告訴我們,生活在水中的魚類,有許多是會發聲的。小鲇魚的叫聲像蜜蜂飛過,嗡嗡地響;成群的青魚像小鳥一樣,嘰嘰地叫;黑背鯤的叫聲有如風刮樹葉,沙沙作響;沙丁魚的喧嘩好像靜夜里浪濤拍岸的聲音;汽球魚和刺猬魚能呼嚕嚕地叫,仿佛熟睡的人在打鼾;駝背鱒的叫聲是咚咚響,好像擊著小鼓;小竹夾魚發出的聲音,很像用手指很快地刮梳子的聲音;海鯽的發聲像用鋼銼摩擦金屬時發出的響聲……
不但不同的魚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就是同一種魚,在生殖、索餌、移動、逃避敵害,或者成群結隊,或者單獨行動等不同情況下,發出的聲音也不相同。每年春季,在我國沿海作產卵回游的大黃魚,它們在回游過程中,開始接近產卵場時,發出“沙沙”或“吱吱”的音響;到達產卵場開始產卵時,則“嗚嗚”或“哼哼”地叫,像開水發出的聲音;在排卵過程中,發出“咯咯咯”的聲響,有如秋夜的青蛙在歌唱。
魚類究竟為什么要發聲呢?初步的研究表明,有的魚發聲是為了躲避或恐嚇敵害,有的是在生殖期為了招引異性,有的則是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不適合它們的生活條件而造成的。魚類怎么能發出聲音的呢?原來大多數能發聲的魚,主要是靠體內的發聲器官——鰾。魚鰾是一個充滿氣體的膜質囊,它靠一些纖細而延伸著的肌肉與脊椎骨相連。這些延伸著的肌肉,具有與琴弦相似的作用,它的收縮引起鰾壁和鰾內的氣體振動,從而發出聲音。有些魚類,如竹夾魚、翻車魚是利用喉齒摩擦發聲的;鼓魚、刺猬魚是利用背鰭、胸鰭或臀鰭的刺振動而發出聲音;還有不少魚是利用呼吸時鰓蓋的振動或肛門的排氣而發出聲音的。在科學上統稱為“生理學聲音”。此外,許多魚類由于結成大群游動時也會發出聲音來,這被稱為“動水力學聲音”。
我國的勞動人民在很早以前就懂得把魚類發聲的現象應用到生產上,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寫道:“石首魚出水能鳴,每歲四月來自海洋,綿亙數里,其聲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聞其聲乃下網截流取之。”現在,沿海漁民在捕撈黃花魚的時候,仍常用耳朵靠在船板上測聽魚的聲音,據此判斷魚群的大小、位置和移動方向,從而采取捕撈措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人們已經能夠利用“水中聽音器”來收聽魚類的聲音,了解魚群的大小、移動方向、離漁船的遠近等。將來,由于對魚類發聲現象的深入研究,完全有可能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利用儀器測知魚的聲音,斷定它是什么魚,在什么地方,有多少,準確地組織捕撈;二是利用魚類發聲招引異性的現象,可以人為地把特定的音響送到水中,傳播出去,從而把魚誘集成群,甚至使它們游到漁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