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寫景要抓住特征
表達交流親近自然 寫景要抓住特征
編寫意圖
本單元作文的話題是“親近自然”。
自然是人類生活的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類不僅在物質上需要大地母親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尋求依托。當知時節的春雨飄落大地時,當秋風吹來誘人的果香時,感到喜悅、幸福的決不僅僅是農民;過去的政治家、文學家,每當失意的時候,就會寄情山林;就是我們現在的中學生,當不堪學習重負,感到身心疲憊的時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悅身心嗎?可以說人對自然的情懷是與生俱來的。但是不同的人,對自然的感悟有深淺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煙直”的審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除了生活經驗、知識積累以外,這種情懷還需要通過讀書、作文不斷培養。培養對自然的情懷,可以提高審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凈化靈魂。從學習寫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圍極其廣闊,培養對自然的情懷,可以大大豐富我們的寫作內容。
本單元作文在寫法上強調寫景物要抓住特征。
學生喜歡寫景,但常常忘了為什么寫景,抓不住景物的特征。這里所說的特征和說明文中的事物描述不同,它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自然景物是客觀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受到感悟的地方也就不同。作者頭腦里的景物特征已經深深印上了主觀的痕跡。有的甚至會大大變形。極度失望的人,竟會看見黑色的太陽(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應當讓學生明白:景物描寫的標準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自然景物是客觀的,寫什么,不寫什么,卻全由作者的感悟來決定。《故都的秋》《沁園春長沙》寫的是不同的秋景,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引起作者感悟的一面。所以,學習寫景,既要認真觀察,對景物有準確的了解,又要找準景物與自己感情的契合點。只有這樣,才能寫得情景交融。
在因特網普及的今天,學生對網絡作文比較喜歡。但網絡作文,有的過分隨便,言不及義,教師應適當引導。這套教材每冊第二單元都安排了“網絡作文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可讓學生做一做。
教學建議
學生做寫景文,容易犯兩個毛病:一是不認真觀察,習慣于抄書抄報,脫離景物實際;二是沒有明確的目的,寫出來缺少統一的基調,特點不突出。
針對學生常犯的毛病,如果有條件,可以組織學生到室外做一次集體寫生式的作文。比如,一同觀察校園一景,一同逛公園,一同賞月,一同看日出。這樣寫出作文來,一比較,誰做了認真觀察,誰在抄書抄報,即使老師不講,學生也會明白的。搞這種活動,事先要有準備,幫助學生搜集一些相關的詩文、詞匯。可以先在現場口頭做,回來后再落成文字。這樣做的好處是能互相啟發,也便于老師指導。
有關資料
一、景物的客觀反映
寫 生
繪畫上的寫生,總是用呈現在眼前的物象來作描摹的模特兒的。寫作上的寫生也是這樣。呈現眼前的物象是一個客觀存在,它的形體、位置、色調、明暗,明明擺在那兒,就得照它的本來面目,如實描摹,不能以意為之。方的不能寫成圓的,紅的不能寫成黑的,一絲假也做不得。如果不是這樣,文章寫的是甲,可是讓讀者讀了以后,卻以為寫的是乙,或者根本看不出寫的是什么,那就失去文章交流思想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