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葉
教學目標:
1、學習小說巧妙的構思。
2、把握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
3、感悟平凡人物之間的至真至純的關愛之情
說明:
作為世界著名作家歐.亨利的優秀的作品,本文有很多方面值得學生去學習。對于一篇文章來說,構思就象靈魂一樣貫穿于始終,而本文在構思方面尤其出色,所以把握文章的構思作為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而在艱苦的環境下人與人的相濡以沫可貴友情同樣是作為我們學生來說難得的情感體驗,在提倡永懷感恩之心的今天讓學生善于發現別人的付出、體會別人的好 同樣很重要。
教學重點:從曲折的情節中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輝,體會人間溫情。
教學難點: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巧妙的構思。
說明:
能從曲折的情節中把握主題、體會人間溫情是本文的重點。同時刻畫人物的方法以及作者如何達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效果也是很值得學生探究的。探尋的過程和方法要比得出結論本身重要得多,所以要強調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引導大家共同探討與交流。同時可以設計一些舉一反三的練習進行鞏固。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從前兩個單元的主題-----關于生命與體驗美好感情入手,引出人與人之間要真誠相待,互相扶助。 回憶,思索 引發學生關于“關愛”的情感體驗
概括情節
整體把握 預習情況檢查:請同學簡要復述故事情節 結合預習與理解,概括性述說主要情節 整體上把握,
主旨探究及人物分析
1、最后的常春藤葉有著怎樣的內涵?
2、老貝爾曼為什么冒著生命的危險去畫這片葉子?
3教師小結 1、分別從瓊珊和貝爾曼兩個角度來闡述最后的葉子對于他們的意義。
2、對貝爾曼出發點進行思考,并到文章中去尋找依據。得出結論:他的善良,對朋友的關愛,以及對生命的尊重促使他去完成了這幅杰作。 直奔主題。對葉子內涵的思索使文章主題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同學的面前。
對貝爾曼人物形象進行分析。體會艱苦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
文章構思把握及練筆 1、小說的結局是出人意料的,你猜到這樣的一個結局了嗎?說出你的根據。教師適當總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2、關于老貝爾曼在風雨中畫葉子的場景在文中是缺失的,請同學幫助作者描寫這一段文字。(150左右)
3、可以把你的描寫加如到文章當中嗎?為什么? 1、小組交流,表達自己看法。初看可能感覺意想不到,回頭再看卻覺得有章可循,即找到前面隱藏的伏筆與鋪墊。
2、對老貝爾曼進行心理描寫以及對當時場面進行描寫。
3一方面自己的語言風格和作者不同,另一方面如果在文章中加進了這個場面的描寫就使文章失去了懸念,在表達效果上將大打折扣。 通過此問題來解決小說結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點。
結合具體情境的小練筆。同時也可加深對人物性格的分析把握。
使學生體會作者構思的巧妙,體會設置懸念的妙處。
布置作業: 1、重讀課文,體會真情
2、課下自主閱讀歐.亨利的其他作品
自主閱讀。 拓展閱讀體驗,增強積累。
思路點撥
本文另外可從人物分析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以人物形象分析貫穿整個過程,由對主人公做法的探討來展示主題。同時可以品位文章語言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