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卡夫卡 ——《變形記》的解讀及教學思路
陌生的卡夫卡 ——《變形記》的解讀及教學思路什么是好小說?這是個永遠可以談論卻又永遠難以求解的問題。但好小說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說,不一定適合大眾讀者的閱讀口味,因為好小說都是新鮮的,獨特的。它在與傳統閱讀習慣“對抗”過程中提供了新的藝術因素,使習慣于傳統閱讀的讀者不得不陷入難解之謎的深淵,所以也往往給人們留下了不怎么好看的印象。閱讀卡夫卡的《變形記》,對讀者是一種智力、情感上的挑戰,因為他的作品是文學上的一個變數,很陌生,用傳統的閱讀方法很難解讀。
我們對傳統小說的閱讀最慣常的思路即按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來展開閱讀。在傳統的小說中,最講究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畫。一部小說價值的大小就看其是否提供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可在《變形記》中,我們并沒有看到有哪些強烈的令人難忘的個性留下來,人物幾乎都湮沒在一片丑陋、冷漠之中。在傳統的小說中,有起伏跌宕的情節線索貫穿始終,懸念迭出,引人入勝。但《變形記》寫的都是一些具體瑣碎的現實生活的細節,簡直沒有故事,沒有情節,甚而覺得有些繁冗拖沓。在傳統的小說中,人物都會局限在天時地理人際等客觀因素的牢籠中,還必須遵循著邏輯原則及因果關系來合理推論。但《變形記》超越時空的限制,對事件的交代極其模糊,不指明具體的時間、地點和背景。甚至泯滅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虛幻與現實難解難分地結合成一個整體了。看來,卡夫卡的《變形記》把我們帶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實,那另一世界原本屬于我們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因為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見之下,才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我們試著來解析一下隱藏在那“變”了的“形”的背后那深奧的東西。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稱小說家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說的使命確定為“通過想象的人物對存在進行深思”,“揭示存在不為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變形記》就是探究存在之謎的。但他所關注的重點是“不可視的內心生活”——人的內心同樣作為現實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的《變形記》就是以深邃的寓意體現人類的某種常常被遺忘的存在狀態。
昆德拉曾說過,每個作家的創作都有一個主題。他解釋說卡夫卡所有小說的主題就是:人在外部世界的規定下,顯得無能為力。在這種情況下,人應該怎么辦?在《變形記》的開頭,作者沒交代任何原因,簡直是禍從天降:“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顯然,故事是在一個荒誕的情境中展開的。讀者都知道這是一派胡言,從來沒有人變甲蟲這種事。但小說擁有自由想象的特權,這個自由沒什么邊界。卡夫卡的小說“是夢與真實的絕妙混合。既有對現代世界最清醒的審視,又有最瘋狂的想象”。所以如果我們聯想一下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情,當我們被一些誰也無法預料、無法逃避的境況所決定時,生活的荒誕與這個故事的荒誕就有了一種比擬的聯系,那么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就尖銳了:當我們突然無法動彈,在完全無能為力,喪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么辦?卡夫卡的小說帶出了我們深深的疑問。顯然,在如此荒誕的突變中,卡夫卡敏銳地覺察到現實生活某些帶本質性的問題,才用這種象征、夸張甚至荒誕的手法加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