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諫厲王弭謗》
7.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張良是時從沛公( ) (2)亡去不義( )(3)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4)固不如也( )8. 解釋下列多義詞。(1)善① 素善留侯張良( )② 不如因善遇之( )(2)故① 君安與項伯有故( )②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3)之① 珍寶盡有之( )② 為之奈何( )(4)以① 具告以事( )②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9.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1)沛公居山東時。(2)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10. 翻譯下列句子。(1)具告以事。(2)為之奈何?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國語·周語上》)11. 下列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 國人謗王 謗:誹謗。b.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河流。c. 吾能弭謗矣 弭:停止、消除。d.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 壅:堵塞。12. 下列對本文的內容和寫法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 本文重點是記言,目的是借召公的話,規勸統治者必須廣開言路,重視老百姓的意見。b. 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和“水可載舟,也可覆舟”是一樣的。c. 本文以防民之口有大害為重點,有喻有證,從正反兩方面闡明了不可防民之口的道理。d. 本文記載了厲王殘暴地壓迫人民,不聽召公勸告,終于被國人流放到邊遠地區的歷史事件。 【試題答案】1. d 2. c 3. b 4. d6.(1)編年史;春秋末年 (2)紀傳體;無韻之《離騷》 (3)國別;八 (4)失其所與;不知7.(1)跟隨,跟從 (2)逃亡,逃離 (3)抵擋,抵抗 (4)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