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時傳祥
――重訪精神高原
一、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體味人物通訊的基本特點。
3、體會“于樸素中見奇崛,于平實中顯機鋒”的特點。
二、重點難點:
重點:1、閱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與主題,理解題目的深刻含義。
2、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結構,了解時傳箱的事跡及思想。
難點:對文章中某些句子深刻含義的理解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文革”期間,一個師傅一手帶大人,把師傅大了:“文革”后,他帶著妻兒跪在師傅的遺像前。淚流滿面......
是什么力量使他舉起了手?又是什么力量使他下跪?
“革命”了的“文化”刮起的狂風,既毀掉了一個掏糞的工人,也毀掉了共和國的主席,更毀掉了我們做人的良知。(孫德宏語)
今天,尋找這種良知,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值得慶幸的是:時代在呼喚這種良知,時代需要這種良知。
板書:《尋找時傳祥》――孫德宏
二、檢查預習情況
誠摯( ) 黯( )然 人海茫茫 人事滄桑
三、簡介作者和時傳祥
孫德宏(1962-),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文獻資料中心副研究館員。
時傳祥,19xx年出生于山東省齊河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家鄉遭遇災荒,他14歲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當了掏糞工。那時的城市清理廁所主要靠人工來做,因而產生了“掏糞工”這一行業。時傳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糞勺挖、用糞罐提、用糞桶背、用糞車運,清理城里的糞便。舊北京城的路非常難走,時傳祥每天推著送糞的破轱轆車,由六部口到廣安門,再到姚各莊、小井一帶。他來回二三十里,常常是“一步三歪,步步打轉”。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他都要每天往返4趟。工錢則少得可憐,一個月掙不到3塊銀元。他們住的地方更是簡陋,13個伙伴跟一頭驢睡在一起,即使這樣的住所還時常呆不住。他們常常是吃在馬路上,睡在馬路上,頭枕半塊磚頭,一條破棉褲補了又補,穿了整整8年。 在舊中國,城里人的居家生活雖然離不開掏糞工,卻又非常瞧不起這一職業。尤其是有錢人,常常把這些掏糞工蔑稱為“屎殼郎”。掏糞工不僅受到社會的白眼,還要受行業內部一些惡勢力的壓榨和盤剝。時傳祥在這些糞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盡了壓迫與欺凌。有一次,他給京城的一個大律師家掏糞,干完之后想討口水喝,誰知那家的闊太太竟然藏起了水瓢,蓋嚴了水缸,讓女傭人拿喂貓的盆子給他盛了一點水。日偽統治時期,糞霸逼他去日本兵營掏糞。進門的時候,他因為雙手推著轱轆車,無法給站崗的日本兵摘帽敬禮,被日本兵用槍托和皮靴打得遍體鱗傷。日本投降之后,城里又住了美國兵,他們開著吉普車在街道上橫沖直撞,有一次竟故意撞翻了時傳祥的糞車,撞傷了他的腿。
新中國成立之后,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清除了糞霸等惡勢力,時傳祥真正感到翻身得了解放。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區清潔隊,繼續從事城市清潔工作。此時,北京市人民政府為了體現對清潔工人勞動的尊重,不僅為他們規定的工資高于別的行業,而且想辦法減輕掏糞工人的勞動強度,把過去送糞的轱轆車全部換成汽車。時傳祥所在的崇文區清潔隊,就有了11輛汽車,清潔工人只需把糞掏好裝上車,再由汽車送至郊外。運輸工具改善之后,時傳祥合理計算工時,挖掘潛力,把過去7個人一班的大班,改為5個人一班的小班。他帶領全班由過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則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糞背糞達5噸。管區內居民享受到了清潔優美的環境,而他背糞的右肩卻被磨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因此而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敬,也贏得了很多榮譽。1954年,他被評為先進生產者,1956年當選為崇文區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時傳祥作為全國先進生產者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群英會”,還被選為“群英會”主席團成員,同年被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1964年,他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劉少奇曾握著他的手說:“你當清潔工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