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之一) (蘇教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⑴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⑵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⑶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二、過程與方法:
⑴了解余光中的創作成就,體會文章中體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
⑵通過反復朗讀,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愫。
⑵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導入:
1、今天是一個雪天,可是我們卻要走進一個下著雨的世界,這真有點難為同學們了,不過,我相信,同學們在雨的世界里,也會感受到幾分詩意的美。這節課我們就將陪著78歲高齡的中國臺灣老作家余光中先生一起來《聽聽那冷雨》。
(幻燈片1:課題)
2、課前我布置同學們搜集古今中外關于“雨”的詩詞,同學們完成得怎么樣?找幾位同學把你找到的作品中有雨的描寫的典型詩句,讀給大家聽一聽。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巴山夜雨》
雨聲里飽涵了個人的離愁別緒和人生的凄苦感受。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浪淘沙》
李后主晚年的詞里總是充滿了雨聲,綿綿的春雨,淅瀝的秋雨,仿佛訴說著亡國的痛苦。
這樣看起來,雨在很多文人眼中總是一種感傷的情感符號,它承擔著演繹世事滄桑、抒發人生感慨的功能。但是——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月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雨來也無晴。
《定風波》
這首《定風波》是許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時光已逝去千年,我們仿佛還能看到東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嘯徐行的樣子。作者筆下不是凄風苦雨,展示的卻是一派樂觀開朗的心境。
看來,雨聲中的感悟,也與個人的氣質、遭遇有關,象蘇東坡這樣樂天知命的人,你很難在他的話語里尋覓到雨中的哀愁。
3、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對雨又懷著一種怎樣的感情呢?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作家余光中人生經歷:
余光中祖籍福建,1949年離開大陸,等到1992年重新踏上祖國大陸土地的時候,已是經歷了整整43個春秋。本文創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說,離開大陸已經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歷了離別家園、浪跡天涯的苦痛與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著濃郁的傳統意識和鄉土觀念,抒發出濃濃的去國懷鄉之感,強烈的思鄉思親之情。詩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經在大陸轟動一時、廣為傳頌的《鄉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這篇《聽聽那冷雨》。
4、我們學習這篇散文,主要是:
①反復誦讀,鑒賞優美語言,借鑒表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