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專題二知識歸納與點撥
當陷入這樣一種孤獨的人生困境之時,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驅遣,只有文字可以成為他形影相吊的忠實伴侶,于是他寫下了《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和《漁父》,在這發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靈魂暫得棲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為務,以“美政”為鵠的,他在亂世中上下求索,雖然他的忠誠不曾挽救故國的覆亡,但卻為他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來,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懷念的一個對象,也是知識分子價值天平上的一個重要的心靈砝碼,更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
讀屈原作品,我們可以讀到屈原的心路歷程。《離騷》更是如此,因這是自傳性作品。雖然教材只是節選其中一小部分,但亦窺一斑而知全豹。解讀這些文字時宜結合屈原的人生困境來捕捉潛藏在字里行間的復雜況味,做到人文互解。當然也不能放棄對藝術風格的欣賞。
2.關于文體: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于戰國時楚國,因為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為代表,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后人便稱之為騷體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
3. 普希金: 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國民族意識高漲以及貴族革命運動在文學上的反映。他出身于貴族家庭,從小受到文學的熏陶。普希金抒情詩內容之廣泛在俄國詩歌史上前無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詩《致恰達耶夫》(1818)、《自由頌》(1817)、《致西伯利亞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愛情詩和田園詩,如《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訪》(1835)等。普希金一生創作了12部敘事長詩,其中最主要的是《魯斯蘭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虜》(1822)、《青銅騎士》(1833)等。普希金劇作不多,最重要的是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1825)。此外,他還創作了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1831)、散文體小說《別爾金小說集》(1831)及關于普加喬夫白山起義的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1836)
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時代的重大問題:專制制度與民眾的關系問題,貴族的生活道路問題、農民問題;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義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錢騎士”、“小人物”、農民運動領袖。這些問題的提出和文學形象的產生,大大促進了俄國社會思想的前進,有利于喚醒人民,有利于俄國解放運動的發展。
普希金的優秀作品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他的抒情詩內容豐富、感情深摯、形式靈活、結構精巧、韻律優美。他的散文及小說情節集中、結構嚴整、描寫生動簡練。
普希金的創作對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及世界文學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高爾基稱之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4.惠特曼:惠特曼的第一部詩集是《草葉集》,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這個時期,他寫下了真實記錄這場革命戰爭的《鼓專用集》;林肯總統被刺后,他寫下了沉痛表達美國人民對林肯被刺而哀思的《啊,船長,我的船長喲!》、《今天的軍營靜悄悄》等詩篇;在有名的《神秘的號手》一詩中,他樂觀地描繪了未來的自由世界。惠特曼是美國著名的民主詩人,他歌頌民主自由,體現了美國人民對民主的渴望,他贊美人民創造性的勞動,他的詩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生氣勃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