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專題二知識歸納與點撥
必修三 第二專題號角,為你長鳴(第一板塊 殉道者之歌)
板塊知識歸納
人類社會之所以存在希望,是因為每當黑暗籠罩大地時,總有思想先驅把燃燒的心作為火炬,帶領人們走出困境;路途上,總有許多平凡的人,以善良的心作為拐杖,幫助弱者走完全程。
本板塊的三首詩作都是世界名詩,我們研討時要注意弄清人物的生活背景和人物選擇的關系。
屈原的《離騷》是在戰國紛爭、楚國存亡危機之下,因進忠言而遭放逐后寫的。他同情百姓的苦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且無怨無悔地去改變現狀,“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后投江殉志。
普希金愛好自由,崇尚光明,以他的詩歌給苦難的人們帶去幸福和慰藉,最后為維護清白的榮譽與敵人決斗而死。他的這首詩是寫給反對沙皇專制而被流放的十二月黨人戰友的。俄國十二月黨人大多是貴族出身,在專制的沙皇統治時期養尊處優,絕無衣食之虞,但是他們是最早覺醒的一批人(在這一點上,他們和屈原有相似之處)。他們有高尚的品德,為推翻專制的沙皇統治,推翻落后的農奴制,為國家為民眾謀利益、不惜拋棄財產、地位和家庭,義無反顧地發動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后遭受殘酷鎮壓,沙皇把他們流放到西伯利亞,他們依舊不屈不撓地堅守自己的信念。 十二月黨人值得尊敬的是他們的起義不是為了爭奪權力,而是為了推翻專制暴政。為了理想,這些貴族青年寧愿走向刑場,走向流放地,這是高尚的人格使然。普希金的詩,體現了這種人格理想。
林肯是美國的自由之父,他的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激勵著人們去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最終遇刺身亡。林肯說過:”每一個人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煉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美國南方的蓄奴制違背了美國的立國宣言,林肯作為總統,領導美國人民維護國家的統一,他視奴隸制為“邪惡”,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領導美國人民取得內戰的勝利,自己卻死在勝利的時刻。在《啊,船長,我的船長喲!》中,詩人把美國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總統比作船長,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廢奴斗爭比作一段艱險的航程。“勝利的船,目的已經達到”,而船長卻在到達港口的時刻死去。探討可以從這里入手,了解詩人豐富的思想感情,了解詩歌的悲壯色彩。
屈原、十二月黨人、林肯還有普希金,他們都是用生命實踐著白己高尚的理想,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而獻身。
【同步點撥】
一、課文導讀
(一)文學與文體常識
1.關于屈原:《離騷》是“發憤”之作,司馬遷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因此理解屈原的人生困境就顯得特別重要。屈原,名平,字原,約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貴族,他“博聞彊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起初頗得楚懷王信任,起用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候”,一度成為楚國內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內政方面,他主張“修明法度”、“舉賢任能”,實行使國家富強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張與強秦對抗,具有遠大目光。但他的這些主張具有理想主義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濁的人間世中處處碰壁,他的詩人氣質也注定與混亂的政治環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遠和群臣的嫉恨這是必然之事,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這種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兩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約在楚懷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漢北一帶;第二次是在楚頃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帶。兩次放逐使屈原從權力的中心被擠迫到了邊緣,他陷入了現實和心靈的雙重困境。舉世皆濁之中,他孤立無援;而在獨醒時刻,他又不得不面對靈魂的拷問。當強秦攻破故國的時候,他只好懷著忠誠和絕望自沉汨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