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霍金》教案
【教學目標】一、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二、體會尊重他人的人文情懷。
【教學重點】
把握本文思想感情的變化脈絡。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作者的人文視角和人文精神,由此理解怎樣尊重人、關心人,特別是特殊人群。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是我們很多同學的作文中經常出現而又無法完全理解的一個偉人。他是英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引力學的研究。他先后畢業于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并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后期,他開始患上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這種病最終破壞他全身的神經系統,他的身體會像植物一樣,只有他的心臟、肺和頭腦仍能運行,只有思維仍然是完好的,但不能與外界進行溝通。當他1985年首次來中國時,當時他的兩根手指還能動彈,但是當他XX年、XX年再度來中國時,已經完全癱瘓,和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是他還能轉動的眼睛,他有一副特殊的眼鏡能夠對他的眼睛的變化做出反應,并且輸入他前面的電腦屏幕讓他做出選擇。
雖然他的身體高度殘疾,但是在物理學領域卻有卓越的成就,他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盧卡遜數學教授,這是牛頓和狄拉克都曾擔任過的職務。
他的偉大成就還在于,他在1988年出版了《時間簡史》一書。這是一本關于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的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被譯成近40種語言,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巨大反響。
雖然他不能說、不能寫,但是他的成就卻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但是他的思想卻出類拔萃的遨游到廣袤的時空,揭開了宇宙之謎。
這樣一位全世界矚目的偉人來到了中國。他繼1985年來中國之后,XX年和XX年,霍金又兩度來到中國,一次是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一次是參加國際弦理論大會。在中國,霍金所到之處無不引發“科學熱潮”,引發“追星狂潮”。那么,霍金在他所生活的劍橋是不是也要天天面對這樣的“人潮洶涌”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劍雄先生的《邂逅霍金》一文,希望大家通過閱讀找到剛才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時更能領悟一些什么。
二、文本分析
1、這是一篇敘議結合的散文,那么從“敘”這個角度來講,文中寫到哪些人?
主要是兩類人:霍金周圍的人(作者和朋友、老護士和其他生活在劍橋的人);霍金;
板書: 作者
老護士 劍橋的其他人
青年朋友
霍金
2、所謂“邂逅”,乃不期而遇,意料之外的相遇。當我們與一位名人邂逅的時候,內心肯定會經歷微妙而復雜的情感變化。下面請同學們來看一看,作者在邂逅霍金的過程中,對于霍金在情感或心理上有什么變化?(請找出文中的詞句)
邂逅前——敬意
邂逅時——敬仰、震驚、凝視、沉思:都是,或許都不是;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識地摸著照相機,但我既沒有移步,也沒有拍照,連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頭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邂逅后——慶幸
3、試分析三種不同情感產生的原因(請找出文中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