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學案
【學習目的】1. 學習愛國青年的斗爭精神,銘記血債,不忘教訓,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 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嘗試理清思路的方法,達到訓練理清思路的目的。
3. 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義深刻的句子。
【學習過程】一. 簡介作者與解題
1.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他創作了大量的小說、雜文、散文和詩歌。創作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我們熟悉的作品還有《阿q正傳》、《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祝福》、《故鄉》、《社戲》,等等。
2. 解題:(1)《記念劉和珍君》從題目看,這是一篇什么性質什么體裁的文章?(提示:紀念性的回憶文章,屬記敘文。)
(2)關于題目中的“記”字相當于“紀”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記念”一詞理解成“記敘、懷念”。在白話文剛剛興起時,人們有時不能嚴格界定字詞,如文中“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中“那”實為“哪”字,魯迅當時用“記念”一詞,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紀念”。
(3)劉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的學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發生。18日清晨,身為學生自治會主席的劉和珍,動員組織同學集會游行。中午她扛著白底黑字大校旗,沖入段祺瑞執政府左邊大門,昂立人群中。身中七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
君:是對人的尊稱。
(4)這篇課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紀念了劉和珍一個人呢?作者還紀念了哪些人?他們都是什么人?作者為什么要紀念他們?實際目的是要寫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紀念劉和珍,還紀念了楊德群、張靜淑以及“三•一八”慘案中的死傷群眾,實際目的是以紀念劉和珍為切入點,記住這次慘案,警醒人們不忘血債。)
(5)有關時代背景
課文中寫到的“三•一八”慘案是繼“五卅慘案”后,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中國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殺,它的直接導火線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為了幫助奉系軍閥張作霖消滅馮玉祥統帥的傾向革命的國民軍,日本海軍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艦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發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國主義糾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借口國民軍違反《辛丑條約》,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種種無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悍然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3月17日,部分學校、團體代表到國務院請愿,執政府衛隊竟用刺刀刺傷代表多人,廣大群眾更加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后到執政府前請愿。段祺瑞竟命令衛兵向請愿群眾開槍,并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余人,制造了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魯迅先生正在西三條寓所寫《無花的薔薇之二》,噩耗傳來他無比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時間,并把3月18日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師大師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劉和珍、楊德群烈士,魯迅親自參加了追悼活動。對烈士犧牲的悼念,對反動罪行的憤慨,對未來戰斗的渴望,交織在魯迅心中。4月1日,他飽蘸著血淚,用慍怒而悲憤的筆調,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