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兩組 教案
圖片兩組 教案
一、 教學目的:
解讀圖片,了解其思想內涵是一種語文能力。通過圖畫和圖片的文字說明把握圖畫的內涵,理解攝影者的意圖。本可通過幾幅有關戰爭的圖片,使學生能夠認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增強他們的和平意識。
二、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戰爭的殘酷,使學生的和平意識得到增強,同時培養他們的讀圖能力,使學生能夠自己欣賞圖片。
三、 學習重點和難點:
1、 學習本課的重點在于弄清畫面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含義,搞清楚攝影者的創作意圖到底是什么。
2、 學習本課的難點就在于怎樣去閱讀一幅圖片,明確他所包含的深層含義。
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前面幾課的學習中,我們通過幾位作家的小說和日記,已經了解到了許多有關戰爭的情況。相信你們已經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和對社會的摧殘有了一個相當清晰的認識。但是那畢竟是文字的東西,不夠直觀。下面我們就通過一中比較直觀的方式——圖片的形式來了解一下戰爭到底給我們帶了了什么?戰爭之后留給我們的思考又是什么?
(二)課文講解:
a:第一組圖片:
請同學們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來看第一組圖片,在看圖片之前我有一個小小的提示。在看圖片的時候,要充分利用課本上的文字說明和你們平時的知識積累作為你看這些圖片的背景知識。你們可以通過你們平時在電視、電影和歷史課本上學到的有關戰爭的知識來幫助你閱讀這些圖片。相信你們有了這些知識的積累,一定能讀懂這些圖片。
看完這些圖片后請你們回答我的問題。
你能夠從第一、二幅圖片中看出那些細節?(第一幅圖片:圖中的失去了父母的小孩已經受傷他無助地哭號,背后是被炸毀的火車站的瓦礫堆和廢棄的車軌。第二幅圖片:注意空曠的飛機場上橫著的拐杖,從他的妻子的左腿處可以看到另外一根拐杖,還有他只有一條腿,他出征的時候是邁著軍人的步伐的,歸來則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和他的妻子擁抱時只用了一條手臂。)
好,看完這兩幅圖片的細節,再回答我一個問題:第二幅圖片中的軍人丈夫在擁抱時為什么只用一條手臂呢?(是不是戰爭讓他失去了一條腿,他不得不拄著雙拐,在和妻子擁抱的時候也不得不用另一只手拄著拐杖,是戰爭奪去了他一個正常人應有的正常動作啊。可見戰爭使正常人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好,回答完我這兩個問題后,對比第一和第二幅圖片后你會想到什么?(我引導:第一幅圖片中的受傷孩子是被侵略國家的人,而第二幅圖片中受害的是侵略國家的軍人。通過我的提示,你該想到了吧?是不是無論是被侵略國家,還是侵略者的國家在戰爭中都一樣會受到摧殘啊?)
再看第三幅圖片,看看這幅圖片有什么細節?(第三幅圖片:要注意士兵是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拿著槍的。孩子是哭泣的,父親的表情是悲傷的。)
看了第三幅圖片的細節之后,回答我下面的問題:這時候父親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呢?(左右為難,依依不舍)
對比第二幅圖片,請大家想一想,這位父親這次去戰場會有什么樣的命運呢?(可能死、可能殘疾、可能完好的回來,這是最好的結果了。)
下面看第四幅圖片,你會看到什么細節?(第四幅圖片:要注意這幅圖片的文字說明,是一個“寧靜的中午”,尸體遍地,而孩子的表情是沒有恐懼感的,是平靜的,要注意這幅圖中孩子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