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聞兩篇 雙導提綱
短新聞兩篇 雙導提綱
一、簡要提示
(一) 新聞知識
1、什么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也叫消息,它以事實說話,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具有真實性、針對性、實效性。新聞一般由標題、導語、主體、結尾四部分組成。
2、構成新聞的要素是什么
五個“w”和一個“h”即:
1、when:何時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點
1〉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2〉短:消息要求短。3〉快:時效性4〉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5〉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構
1>標題(正標題、副標題、引題)
2〉導語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
3〉主體
主體是導語之后,構成消息內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結尾
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尾需得向亮、有力,發人深思,給人啟迪。
6、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7、新聞(消息)和通訊的主要區別是: ⑴ 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 ⑵ 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⑶ 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二)背景資料
1.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于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國迫使清政府締結《北京條約》,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尖端。1898年英國又乘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之機,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個島嶼(后統稱“新界”),租期九十九年,1997年6月30日期滿。中國人民一直反對上述三個不平等條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政府的一貫立場是: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不承認帝國主義強加的三個不平等條約。主張在適當時機通過談判解決這一問題,未解決前暫時維持現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祖國統一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三大任務而奮斗。鄧小平提出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解決中國臺灣和香港問題的構想。同時,隨著1997年的日益臨近,英國方面不斷試探中國關于解決香港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在這種情況下,解決香港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