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 教案
備課資料一、課文補遺
1. 川端康成其人與文
葉渭渠
(一)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196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一兩歲上,父母雙亡,少年時代,祖母和姐姐又相繼作古,從此與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為命,使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悲哀之中,在他稚幼的心靈里投下了寂寞的暗影。十六歲上,川端預感到祖父將不久于人世時,就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下來。于是他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這既是作者痛苦的現實的寫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現實里的詩情,在這里也顯露了他的創作才華。少年的川端康成聰穎過人,早早闖入說林書海,廣泛地獵取古今世界名著和日本名著,尤其是對《源氏物語》更是愛不釋手。他對這部名著雖不甚解其意,只朗讀字音,欣賞著文章的優美的抒情調子,但卻深深地為其文體和韻律所吸引。這一經歷對他后來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后他寫作的時候,少年時代那種似歌一般的旋律,仍然回蕩在他的心間。他開始對文學產生了憧憬,上中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把過去所寫的詩文稿子,裝訂成冊,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開始具有文人的意識,最初的寫作欲望已經萌發。
中學時代,他無數次投稿石沉大海,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創作天分,認真考慮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為文學家。在19xx年作為中學四年級生,在大阪《團欒》雜志上發表了習作小說《肩扛教師的靈柩》,他就經常給《文章世界》寫小品、掌小說。《文章世界》舉辦投票選“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 。對于立志當作家的少年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年。他在大學預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許多志向文學者,他們一起談論文學,議論文壇現狀和探討當時日本很流行的俄羅斯文學,使來自農村的他頓開茅塞,受益匪淺。這期間,他在學校的《校友會雜志》上,發現了習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同三個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戀愛故事。大學時代,川端康成與愛好文學的同學為了向既有文壇挑戰,改革和更新文藝,復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描寫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是比較成功的,受到文壇老前輩的稱贊。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鑒》上,標志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
川端發表了《招魂節一景》以后,由于戀愛的失意,特別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約,他感到幸福的幻滅,經常懷著憂郁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回憶》。此后他為了訴說和發泄自己心頭的積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筆,為雜志寫出短篇小說《林金花的憂郁》和《參加葬禮的名人》。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非常》《南方的火》《處女作作崇》等一系列小說,有的是以其戀愛的事件為素材直接寫就,有的則加以虛構化。川端這一階段的創作,歸納起來,主要是描寫孤兒的生活,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以及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這些小說構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個鮮明的特征。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感傷與悲哀的調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郁的心緒,貫穿著他的整個創作生涯,成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調。川端本人也說“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