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第一課時)導學案
孔 孟
●說 課
本課屬于自讀篇目,課文結構清楚,層次清晰,闡述的觀點也并不深奧,再加上高三學生此時對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觸和了解,相關的文化常識也比較熟識,因此本文比較適合于自學。自學并不等于放羊,應該引導學生自學,在45分鐘內盡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養能力的最大益處。本篇課文的課后練習,比較適合于作為邊閱讀邊思考的激發點使用,應該充分運用,這樣學習本課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實些。
在教材處理上,這一課時把教學內容切分成三大板塊,先是整合課文內容,其次是品詞味句重點突破,然后適當擴展,溫故知新。課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類文章,為的是能讓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得以有效的訓練。
●教學目標
1.把握每段的要點,明確孔孟二者的差異。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3.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4.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5.感悟文化與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孔孟思想的具體特點。
●教學難點
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課時安排
1.本課安排一課時,指導預習,自讀課文,思考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并從文中找出造成這些不同的原因。
2.課內學習指導。由孔孟之說引出話題,比較他們的不同之處。進而分析造成這些不同的歷史原因,領悟作者的思想方法。
●教學方法
自讀品讀法
●教學用具
主要采用討論式和啟發式,運用多媒體教學。
●學習導航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上一篇課文我們了解了莊子,其實在先秦諸子百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顏淵、子路我們如雷貫耳。同時,我們還通常把孔孟并舉。提到大成至圣,我們就會想到亞圣,這兩個人總是如影隨形,有時孟子的光輝甚至還會把孔子遮掩著。其實,孟子與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時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春秋時期,孟子生活的是戰國時代。據《史記》,孟子是孔子的門人子思的學生,這兩人真的能夠如出一轍嗎?讓我們一同來閱讀著名學者黃仁宇先生的《孔孟》。
二、整體初讀,歸納提要,整合課文內容。
快速閱讀課文,把每一節當中的重點語句劃出來,然后對本文內容作一個提要。這個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訓練學生的速讀能力,速讀要講求質量,所以第二個目的在于訓練學生在快速閱讀當中迅速抓住每一節中的關鍵信息。之所以分解到每一節,是因為段節的層次性不很復雜,而它又是一篇課文骨架,學生思考問題的難度會相對小一些。
(明確:本文的內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蕩悠閑,輕松愉快,孟子則凡事緊張。孔子認為性惡來自于先天,孟子則持性善論。孔子對“禮”非常重視,而孟子則不大拘泥于禮。孔孟的不同,主要是因為局勢起了變化,孔子處在春秋時期,周禮還有一定的約束力,戰事尚未波及全民,戰事的方式如同競技,還不足以造成社會全面動蕩。因此孔子認為東周那樣的社會秩序仍可恢復,他提倡克己復禮,正名復古。孟子處在戰國前中期,戰國七雄已經準備長期的大廝殺,戰爭已有相當規模,戰事已經相當殘酷,社會全面動亂。因此,孟子認為出路在于改弦更張,他的種種主張都是突破“禮”的約束的)學生在回答問題,可以通過量化來考查學生的閱讀品質:如孔孟的三個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勢起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