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
再 別 康 橋【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在“閱讀與鑒賞”中也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詩以其優美的意象和韻律影響了自她誕生以來的一代又一代讀者。鑒賞這首詩,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體驗詩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強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和審美創造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感受《再別康橋》的情感美、意象美、韻律美。2、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情趣。3、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培養人文情懷。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1、課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上網搜索康橋圖片、徐志摩頭像、《再別康橋》詩題、配樂朗讀錄音等與課文相關材料,培養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 、學生課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并配以畫外音。如:
“這座橋,風景秀麗,聞名遐邇;這個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這首詩,清新空靈,載譽中華。你想欣賞這座橋,走進這個人,感受這首詩嗎?”
(讓學生收集資料,展示資料,既培養了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感受學習成功的機會。)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容1 、 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讀思考題。
( 1 )學生自己介紹徐志摩的生平與創作概況。
(徐志摩是一個生來就為追尋感動的詩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顆耀眼的彗星。康橋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戀之鄉”。詩人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詩人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芽的。”)
( 2 )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大致說說你覺得美在哪里?
(這首詩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韻律。)
( 3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 4 )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么特點?(輕輕地、悄悄地)為什么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兒,緩抱軟吻”,深怕驚醒了它。)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榆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此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 — 屏繡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