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教案
12.作者為什么以紀念劉和珍作為寫作切人點,來紀念“三一八”慘案?
這一切人點選得好。劉和珍作為一個品行良好的學生,具有正義感和責任感,作者反復寫她的“微笑”“和藹”,側面寫明請愿群眾的身份、形象,讓人了解這是一批怎樣可愛的青年。段政府殺害的就是這樣一批可愛的青年,流言家誣蔑的就是這樣一批可愛的青年,其兇殘、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無恥讕言都不攻自破。寫劉和珍遇難,用了一系列鏡頭,槍彈的攢射、棍的揮舞,歷歷在目;在槍林彈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歷歷在目。這樣的特寫鏡頭遠比全景式的描寫更為細致,能使人想見這場發生在段政府門前的慘案的全景。寫劉和珍,寫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追悼會,寫程君的話,又真切地反映了慘案之后正義的人們怎樣深切地悼念死難者。
二、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第二、四節。
【資料】
一、“驚心動魄的偉大”
“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對句中“驚心動魄的偉大”陳述對象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爭論的焦點是句中“這”所指代的對象。
“這”究竟指代什么?我們知道,“這”在該句中充任主語,但要了解這個主語的確切含義,還必須看它所指代的對象,這個對象只能是與該句緊密相連的那一句。可是,與“這”相連的卻是介賓短語,而介賓短語一般是不能充當主語的,因此,“這”的指代不明,導致了人們理解上的混亂。
由于這個介賓短語的定語是個內容較為復雜的主謂短語,所以有人根據這個主謂短語的中心詞“女子”“轉輾”,對“驚心動魄的偉大”持“正語”看法,有人依據這個主謂短語的補語“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持“反語”意見,還有人將前二者合起來理解,取“雙關語”說。三種意見盡管在思想內容上都是正確的,但在語法結構上均未能令人信服地指出“這”所指代的對象,其原因就在于不愿推敲這個介賓結構使用是否妥當。筆者認為,應該刪去“當” “的時候”,使“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這一主謂短語作主語,“這”所指代的對象就明確了。刪去“當”“的時候”之后,句意不難理解:“驚心動魄的偉大”是贊頌劉和珍等勇毅行為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驚心動魄”,指她們的行為、精神震撼人心,用以修飾“偉大”的程度;“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這個介賓結構作“轉輾”的補語,補語補充、突出了劉和珍等勇毅行為和無畏精神,又揭露了反動派鎮壓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時還給予帝國主義順手一擊。總觀這個主謂短語,贊頌是主要的,因此,“驚心動魄的偉大”當是正語。
(許振興《試析〈記念劉和珍君〉中兩個疑點》,載《中學語文教學》1996年l0期)
二、“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
我認為:一,這對偏正詞組在語言形式上是互文,因而應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而不能當做兩個事件的對比去看待;二,這對偏正詞組在思想內容上表達的是魯迅對“三一八”慘案制造者的一種本質性認識,因而我們只有透過歷史的表面才能正確體會作者的原意,而囿于表面的歷史則只能作一些沒有根據的猜測。
具體地說,“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是互文,意思是“中國軍人和八國聯軍的屠戮婦嬰懲創學生的武功偉績”。根據上下文脈判斷,其中“屠戮婦嬰懲創學生”無疑指的是劉和珍等女學生的遇難。是的,1926年以日本帝國主義為首的所謂八國聯軍的確未曾直接拿著屠刀參與3月18日的大屠殺,不過這一互文在這里的意思也并非是無視事實強說外國帝國主義者直接地參加了這一屠殺,它其實是說:“三一八”慘案實質上是—次帝國主義同段祺瑞政府互相勾結合謀屠殺中國人民的大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