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
【教學設(shè)計指導思想】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更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和廣泛閱讀的能力。
【教學目的重點】
1、知識點:
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情景交融、以情奴景、以景顯情的藝術(shù)風格。
2、能力點: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訓練學生的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課時計劃】
一課時。(45分鐘)
【教學策略設(shè)計】
1、方法策略:
《故都的秋》是一篇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的散文名篇,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之中,從美的角度進行賞析,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2、教學策略:
認知感受。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導入
1、cai課件展示春──夏──冬──秋四幅具有代表性的精美圖片,并語言導入:
一的年四季,春有春的嫵媚,夏有夏的妖嬈,冬有冬的莊重,而秋,更是風情萬種,千姿百態(tài)。從古自今,無數(shù)文人墨客去寫秋,或頌秋,或悲秋,都是用自己的情去詮釋自己心中的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去品味他筆下獨特的“故都的秋味”。
故都的秋
郁達夫
2、作者及背景介紹:
請同學據(jù)教材中的注釋和自己收集的有關(guān)郁達夫的資料,介紹一下作者及寫作背景。
參考:
郁達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小說代表作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有《郁達夫散文集》、《達夫游記》。《故都的秋》寫于1934年7月,當時郁達夫已由上海移居杭州,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苦淡。
郁達夫曾經(jīng)這樣形容自己的生活:“每天吃點精致的菜,喝點芳醇的酒,睡睡午覺,看看閑書,不愿將平時和行動有所移易,總之懶得動!贝藭r的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多是“靜如此水的遁世文學”。
3、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
偏正結(jié)構(gòu)短語:
故都的秋
指明描寫地點 點明描寫內(nèi)容
二、理解深入
1、cai配樂朗讀課文。
2、師生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寫:
⑴ 作者寫故都的秋,肯定有許多勾起作者心緒的景、物,這些景、物有哪
些呢?
⑵ 這些景物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呢?
⑶ 這些景物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呢──時間還是空間?
⑷ 由⑶引入散文的基本特點:形散而神聚。
⑸ 一生讀課文一、二自然段,提煉篩選出故都的秋的特點:清、靜、悲涼。
⑹ “神”是什么?即故都的秋的特點:清、靜、悲涼。
三、研究討論
作者選取的景物是怎樣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
1、生自由討論。
2、生發(fā)言。
參考:牽;ㄊ潜、槐樹是悲之樹,秋蟬的殘聲更給人一種悲涼之感;從美術(shù)學的角度看,藍色和白色都屬于冷色調(diào)。作者筆下的牽;ú皇俏孱伭模挥兴{色和白色,所以它給人一種“清、靜、悲涼”的感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可作者筆下的果實并非全都成熟,還有清澀,這也給人以悲涼之感;作者在文中并未寫收獲的喜悅,而寫了“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這自然就有了“悲涼”的感覺。
四、拓展歸納
cai展示北京“雄偉壯觀的長城”,“紅葉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織的頤和園”,及問題:作者為什么不選取這些代表性的景物而選取這“清、靜、悲涼”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