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3)
第三課時
一、導語設計
由檢查作業導入。
二、推進新課
(一)學習第六節第1段
由學生讀第六節第1段,并討論魯迅對徒手請愿的看法,回答時要緊扣課文。
教師明確歸結:魯迅不同意徒手請愿!皶r間永是流駛……不過是徒手的請愿”。這一層說明徒手請愿意義寥寥,因為“街市依舊太平,”徒手請愿不能觸及現存的統治秩序,不能改變當時那“似人非人的世界”。如果說請愿有作用的話,“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盁o惡意的閑人”指那些對愛國青年的斗爭、犧牲冷眼旁觀的人,烈士的鮮血不過給他們當茶余飯后的談資,而“有惡意的閑人”,是魯迅對走狗文人的痛斥。下面一層用煤的形成作比,指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血戰前行”的歷史,只有不畏懼流血犧牲,歷史才能前進,而且是無數人流了大量的血,歷史才能前進一小步,“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不過“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的”,意即徒手請愿者流了大量的血,卻只換得個“街市依舊太平”的結局,于歷史進步無補益。
魯迅總結徒手請愿的教訓目的何在?告誡愛國青年們要用別的斗爭手段。魯迅沉痛地告誡青年們,要用“別種方法的戰斗”促使那“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盡頭!這才是魯迅總結教訓的用意所在。
(二)學習第六節第2段
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并回答第2段的段意。
教師點撥:第2段指出了烈士的血不會白流,影響一定會擴大。第2段開頭的“然而”是承接上一段徒手請愿意義寥寥而言的!把邸,是愛國青年流血犧牲的形象化的說法,更是愛國青年在流血犧牲的斗爭中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的形象化的說法,說它“不覺要擴大”,是指這種崇高精神的影響一定會擴大。“不覺”是指這影響是阻擋不了的。這影響有多大呢?文章用了一個詞:“至少”。這是和上一段的“至多”對應的,“至多”極言徒手請愿意義之寥寥,“至少”,指影響遠不止此!爸辽,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實際上,“庸人”“茍活者”“真的猛士”,不都受“血痕”的影響嗎?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駛,“血痕”在不同人的心中顏色是不一樣的,而在“親族、師友,愛人的心”中,“縱使時光流駛”,也會“洗成緋紅”,這里的“緋紅”,是和第2節的“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的“淡紅的血色”對應的,突出了“親族,師友,愛人”會永遠記住烈士的崇高精神,會永遠記住這筆血債,要求敵人用同物償還的意思。下面引用陶潛的詩,表達了魯迅發生自己的感情,并以此作結。
由學生回答第6節段意:總結徒手請愿的教訓,指出烈士死難的影響。
(三)學習第七節第1段
學生讀第七節第1段,并回答這一段在全文結構中的作用。
教師明確指出,從“我已經說過……流言家竟是至如此之下劣”,這幾句話是第4節、第5節的照應和總結,“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是如是之從容”,這一句既照應了第5節的第2自然段,又開啟了下文的議論。這一段作者寫了三種人,分別用“兇殘”“下劣”“從容”給以形容,用“這樣”“如此”“如是”分別指出其壞或好的程度,用三個“竟”表示壞或好的程度都出乎作者之意料。這三個句子句式整齊,作者用這樣的排比句強調地指出:敵人的殘虐兇險,即使在“禽獸中”也“未曾見”,所以超出了作者的想象,而中國女子的優秀與崇高也使作者感到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