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四首 教案
提示:讀古代長詩應注意的問題。例如開頭往往要用一兩個詩句提挈全文或設置懸念;中間按一定的層次敘述;又往往出現可以概括全詩主旨的警句(又稱“警策”)等等。
本文層層遞進,這在“行人”答話里表現極為鮮明。這篇答話由“點行頻”三字領出,接著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營田”為例加以證明,又以“武皇開邊意未已”說明頻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質,使意境加深一層。循此繼進,先以“君不聞”翻出一層新意,揭露“開邊”戰爭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危害,土地無人耕種,荊杞遍野;后說本地區人民無以為生而朝廷依舊催索租稅,意境又深。再順勢說到戰爭怎樣改變了傳統的社會心理,以半寬慰半哀嘆的方式將怨憤之情暫時隱藏起來。經過如此層層蓄勢,最后更以“君不見”翻出又一層新意,描繪了古戰場的陰森景象,將滿腔的怨憤一齊宣泄出來,也表達了人民強烈的反戰愿望。
三、藝術特點分析
提問:文章還有哪些特點?
明確:①生動的場景描寫。
詩的開頭寫士兵家屬前來送別的場面。前兩句為“賓”,寫出征士兵。“轔轔”“蕭蕭”是聽覺形象,令人有人馬雜沓之感,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視覺形象,表明一切準備就緒,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后四句為“主”,寫士兵家屬,突出地描寫了他們的動作細節。“走”,表明這些人聞訊后立即跑了來,心情萬分急切。他們料定,很可能這是生離死別,所以一見面就“牽衣”而泣,“頓足”而呼;待到隊伍出發了,他們攔在道上,不讓自己的子弟離去,而且哭得更厲害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了震天巨響,仿佛吞沒了一切……詩人用這些細節給這個場面渲染了極其凄慘的氣氛,借此表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開邊”戰爭的怨憤,使這首詩具有明顯的傾向性。
結尾寫青海戰場的景象,好像是用攝影機拍下的一個全景鏡頭:漫山遍野,白骨縱橫,在陰沉的天色和蒙蒙細雨中,不時地閃出磷火,傳來凄厲的鬼哭聲。如此陰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詩人這樣來描繪古戰場,其意仍在諷今——揭露“開邊”政策的罪惡,頗能發人深思。
②巧妙構思。
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凄慘場面 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是全詩 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著,由征夫之口, 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后,又以哀怨的語調,描述了古戰場上的悲慘現 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唐王朝窮兵黷 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語。
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四、名句賞析
(1)“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這是對前兩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所作的形象說明,讀罷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長發,15歲開始用頭巾束發。如今,一個剛到束發年齡還不怎么會束發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遠離父母的北方去“防河”,這是何等可憐啊!所以,連里正也動了心,替他束發。人過40,頭發漸白,又剛從前線回來,理當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線去。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統治者的殘酷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