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四首 教案
明確:對最高統治者的強烈抗議,表達自己的悲憤之情。
2、朗讀詩歌的第三段,思考下列問題
(1)“未休關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請用原詩回答。“租稅從何出?”與哪一詩句照應?詩中這樣前后照應,層層推進,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未休關西卒”的原因是“武皇開邊意未已”。 “租稅從何出?” 與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相照應。這樣前后照應可以深刻批判封建統治者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2)詩人在詩中說: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這里反映出來的是一種不正常的社會心態。詩人描寫這種不正常的社會心態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這種反常觀念是戰禍未已、征兵不斷的后果,而不是封建意識的真正改過。
(3)文章結尾寫到蒼蒼的白骨、冤鬼的哭訴對全文有何作用?這里采用什么表現手法?
明確:哀怨的鬼哭與悲慘的人哭形成鮮明強烈的對照,也呼應開篇,詩人飽滿的激情得到充分發揮,唐王朝的罪惡被揭露得淋漓盡致。
3、第二三段是課文的主體部分,請劃分主體部分的層次,歸納各層大意,并指出其中的過渡句和前后照應。
明確:開頭兩句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中“點行頻”為下面敘事的總綱。以下分成五層:
(1)第二段的前六句為第一層,敘的是服役時間過長,占去人的大半生,死于邊庭者極多。(2)第二段的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極言戰爭造成農村缺乏勞動力,生產凋敝,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
(3)第二段的最后兩句用“況復”轉而單敘“關西卒”之苦。
(4)第三段的前半段寫秦兵家庭的困難,和“不重生男重生女”這種社會心理的變化。
(5)最后四句道盡戰場的慘景,也集中地表達了“行人”和詩人的怨憤。
明確:前后呼應的地方:
(1)第一段以“牽衣頓足攔道哭”寫戰士家屬,頗有生離死別之意,下面就用“邊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沒隨百草”來證明“行人”此去決難生還。
(2)第二段以“千村萬落生荊杞”“禾生隴畝無東西”寫農村生產凋敝,第三段再說“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4、這首詩的基本結構是,以送別出征戰士的場面描寫開頭,以行人答問為主體。思考詩人用怎樣的方式將行人答問的內容從個人痛苦經歷擴展到全社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君不聞”以下四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系,把“君不聞”和“君不見”這兩幅畫面合在一起說明了什么問題?
明確:第一問:用“君不聞”“君不見”開頭翻出一層新意。第二問:直接訴諸聽者(讀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說話人(詩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驚醒聽者(讀者)的作用。
講解:前人曾認為這首詩是詩人“托為征夫自(同‘訴’)之詞”,用以譏切時政。此說有理。既是“托為”,則所訴也就不限于征夫的個人痛苦經歷!熬宦劇焙汀熬灰姟毕群笏I起的數句可以視為詩人的心聲——他要以此來訴諸人們的良知,使人們充分認識“開邊”政策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何等嚴重的災難。
5、前人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币滥憧,這首詩中的警策應是哪兩句?并說說理由。
明確:“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兩句,既揭露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又指出了苦難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詩主旨;且鋒芒直指最高統治者,顯示了詩人的勇氣,應視為詩中警策。再補充一點:這首詩以描繪出征場面開篇,以勾畫古戰場慘景作結,二者遙相呼應,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概括方式,如將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處,皆非所宜;而這兩句上應“點行頻”三字,下啟關于戰爭危害一段敘述,亦可謂之“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