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詩的審美范式與民族心理
教學目標
1.認識中國新詩發展的歷史。
2.理解詩歌審美范式與民族心理的關系。
說明:
對新詩,學生并不太陌生;但對新詩的理性認識,絕大多數學生是缺乏的。學習本文,讓學生掌握“教學目標”所說的兩個方面的知識,將有利于他們從整體上把握不同類型的新詩,提高新詩欣賞水平。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解詩歌審美范式與民族心理的關系。
2.難點:用文中的理論試分析具體詩作。
說明: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重要目的,也是學習的重要方法。它是目的與方法的統一,往往也是學習中很難解決的難點。本文是單元總結性文章,可試著使用文中的理論對前面已經學習過的幾首新詩做一些對應分析,讓學生在“學以致用”中體驗“成功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 設問:
誰知道中國新詩有哪些“審美范式”? 茫然。他們不知何為“審美范式”,更難以說出“中國新詩的審美范式”。 用新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他們的閱讀渴求。
學生默讀全文 布置閱讀任務,并相機指導部分有困難的學生完成。
任務:1 解釋“中國新詩審美范式”的含義;2 找出文中所述的“中國新詩”的幾個普通范式及與民族心理的關系。 默讀,圈畫,整合信息。
部分同學對第一個問題的解釋不會很全面。 伴隨著一種強烈欲望,帶著核心問題閱讀,可以很快獲取文章的主要內容及精神。
檢查閱讀質量 1.請同桌交流,討論,形成自己的標準答案
2.每組抽查兩份答案,提供給全班同學討論。 交流,討論,補充,形成答案。 當學生在討論中解決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后,他們的自學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再讀文章 請學生理出每一個范式的歷史脈絡。 學生按 “年代”“主要作家與作品”“主要特征”“民族心理反映”三項內容列表完成。 更高一層的信息整合,有機會就應抓住,可讓學生更深一層地進入文本。
學以致用
請學生運用文中某一理論,賞析一首新詩(可以是前面學習過的本單元的課文,也可以是課外的)。 先用文字形成要點,再根據要點自由發言。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重要目的,也是學習的重要方法。
讓學生在“學以致用”中體驗“成功感”。
思路點撥
這里的設計是建立在本單元其他課文已講授的基礎上的,遵循的是由特殊到普遍的原則。也可以用本文作為本單元教學的起始,然后將文章的精神滲入其他幾篇課文的學習中,遵循由普遍到特殊的原則。
練習舉隅
到圖書館和網絡查找一些資料,順著本文的思路(三個方向),續寫一節文字,將1950年代至今的中國新詩探尋美范式的歷史做一梳理。提示:重點考察1950年代的“民歌運動”與1980年代的“新詩潮”(朦朧詩派)。
第十五課 蒹葭
教學目標
1、 調動多種朗讀手段,了解《蒹葭》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通過對關鍵詞句的閱讀體驗,了解《蒹葭》的表現手法,初步掌握《詩經》的賞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