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教案6
【備課時間】10.10 【上課時間】10.23
【教學目的】
1.弄清文章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學會從具體事實中體會事件的意義, 從人物的具體言行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2.了解復雜記敘文立意、選材、結構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理解記敘文中肖像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對表現人物、表達中心的意義。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 一 教 時
【教學內容】 理解課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課文
在我國文學史上,閃爍著一顆璀璨的巨星,他領著我們回過《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了《社戲》,通過《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來主義》。今天,我們再隨著他重溫“三·一八”慘案的歷史,一起《記念劉和珍君》(板書)。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魯迅先生。
二、結構把握
1、本文的題目告訴我們這是一篇紀念性的文章,紀念的中心人物是劉和珍。那么,課文的七節中,①哪些小節集中寫紀念劉和珍君?(目的:啟發思路,引導思維方向)
三四五節是紀念的主體部分(生前事跡,遇難經過)
②那么第一二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為什么要為劉和珍君寫一點東西即寫作的緣起。
③六七小節又起什么作用? 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④教師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起,及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然后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跡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對于將來的意義。三者交錯,始終統一于“記念”這個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2、下面看局部思路
第一部分,(朗讀)問:作者為何反復強調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這三個“必要”意思相同嗎?
第一部分:由愛到憎是按邏輯順序安排思路的。
再看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樣的思路布局的? 時間:相識——遇難。
第三部分呢? 先否定了這次徒手請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將筆鋒一轉,肯定了這次死難的意義,鼓勵“真的猛士”奮然而前行。由否定到肯定。邏輯順序。
附板書設計 :
記念
3、具體思路:我們知道,局部思路不僅包括各層次間的思路,也包括各個層次段落中句與句之間的思路。請大家齊讀第二節,思考這兩個自然段以及每個自然段中的思路。
學生明確后,引導背誦。
第一段共5句話,第一句表明紀念死難者應采取的態度,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斗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緊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評價和認識;第三、四兩句寫庸人的態度,將其與“真的猛士”比照,這樣“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嘆。
第二段是寫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所以,這兩節的整個思路就應該定位在:
面對慘案,“真的猛士”的態度→庸人的態度→我們的態度。
再看第四節:這一節共有5層意思。
聽到噩耗→頗為懷疑→見到尸骸→聽到誣蔑→號召爆發
齊讀課文一、四兩節。
三、小結:本節課學習重點是理清思路。那么,同學們知道什么叫理思路?
明確:理清思路,是指在閱讀中,理清課文所體現的作者的思路,即從什么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到達什么終點,都要清清楚楚。
理清思路的重點是文章的總體思路和局部思路,怎樣理清呢?
明確:①把握主旨;②理清脈絡;③弄清順序;④列出綱目。這樣用本節課的方法就可以解決以后遇到的類似問題。
四、當堂默寫課文第2節。
五、布置作業 :
1. 思考下面的問題:
文章為什么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 作者為什么要反復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反復說“無話可說”?
2.復習課文,理清課文感情脈絡。
3.小作文《劉和珍小傳》
課文記述了劉和珍的哪些事跡? 從這些事跡你可以認識到劉和珍君是怎樣的一位青年?(討論)
【明確】
①在艱難的生活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 與眾不同, 追求真理;
②在女師大風潮中,“能夠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
③女師大復校,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④平時她“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
從這些記述中,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位青年:渴求真理, 富于斗爭精神而又和藹善良;有思想,有遠見,富有革命責任感。
第 二 教 時
【教學內容】
1.進一步理清課文感情脈絡;
2.理解“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難的意義。
【教學步驟 】
一、檢查練習:
1.注音: 噩耗 è 羽翼 yì 屠戮 lù 浸漬 zì 菲薄 f i
2.釋詞:
喋血 屠戮 長歌當哭 賃屋 寥落 桀驁不馴 深味 欣然 殞身不恤 洋溢 詫異 廣有羽翼
【附答案:血流出來的樣子;殺;拉長;當作;租借;稀疏;順從;體會;高興; 顧慮;充滿而流出;驚訝;鳥的翅膀,這里指幫兇。】
3.小作文 《劉和珍小傳》
二、分析第一部分
討論:1、開頭時間交代意圖何在?
用“中華民國”紀元,引女師大全名并標出“國立”,不僅表明態度鄭重,而且包含了強烈的諷刺之意和憤慨之情——以先烈的犧牲換來的“民國”已經“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僅沒有什么改變,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獸中所未曾見”的丑劇。當局不但照舊像歷代統治者一樣地殺人,而且殺到了“堂堂”大學的手無寸鐵的女大學生頭上,甚至公開把“執政府”門前變成了屠場。可見,段祺瑞執政府已經兇殘到何等地步。“中華民國”早已不是人民的國家;所謂“民國政府”,那是屠殺人民的機器;所謂執政府總統,完全是民國的敵人,屠殺人民的劊子手。……一個狀語,就準確地交待了悼念的來由和背景,又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憎,為全文作了很好的鋪墊。
2、開追悼會時,為什么魯迅先生“獨在禮堂外徘徊”?( 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悲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詞,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傷,再用一“獨”字,設置了環境,渲染了氣氛,有力地襯托作者對死難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3、“正告”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
字典里的意思是“嚴正地告訴”,規勸,語氣比較莊重,一般用在事前。文中應是“鄭重地告訴”。(注意和“警告、忠告”的區別);引出本文寫作原因和目的。
4、“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則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紀念死者的愿望由來已久。
5、“無話可說”的原因是什么?(從幾方面說明原因)
一是反動政府的暴行“使我艱于呼吸視聽”不能有言語;一是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使我難以痛定,不能長歌當哭。這樣寫既揭露了的敵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現了作家的憤怒和悲痛。
6、為什么敢于直面與正視就是真的猛士,為什么說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論睜了眼看》)。可見正視是首要的條件,真的猛士必須敢于面對黑暗的現實,只有如此,才會激起變革社會的斗志,才會為推翻黑暗的現實而沖鋒陷陣,視死如歸;如果沒有面對的勇氣,他在敵人面前,輕則消極遁世,重則變節投降。
哀痛者——憂國憂民;幸福者——奮然前行,英勇斗爭,并以此為幸福。和庸人相比,他們多了一份哀痛,卻也因此成了真正的幸福者。
7、三個“必要”各指什么?
①針對烈士劉和珍;②針對魑魅魍魎的世間;③針對忘卻的救主。
三、分析第二部分
這是文章的紀念主體部分。見姓名→見本人→聽講義→永別。(思路)
討論第三節第1段:“在四十余……中國的青年”
問:作者先肯定劉和珍是“我的學生”,接著又否定劉和珍“是我的學生”, 這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我們已經知道,對同一事物或問題,考察的角度不同, 會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和結論。那么,作者在這里前后兩次選出的判斷、角度相同嗎?
這里前后兩次判斷并不矛盾,肯定是從“師生關系”角度講,否定是從“革命精神”角度講,而“茍活到現在的我”是作者的自謙之詞,表達了作者對劉和珍由衷的敬意和深沉的自責。
1、句子主干:[待到……時候],我(主語)才見(謂語)……泣下(賓語)。充分說明其責任感。
2、第四節抒寫了魯迅先生聽到噩耗時的驚愕與義憤。在這部分里,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虛詞,如居然、但、竟、然而、也、況且、更等。為了體會虛詞在語境中的作用。采取朗讀法。朗讀原文;刪掉虛詞朗讀。體會情感作用與文章一氣呵成、回腸蕩氣的力量美。“才……便……”說明時間之短,其哀莫可名狀。
3、第四節第1段:“中國人”是指哪些人?
結合介紹這一時期魯迅的思想傾向,再引導學生聯系第七節第1段中的“中國人”進行分析,“中國人”是泛指,既包括反對派和走狗文人,也包括一般國民。
第5段:“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滅亡。 ”(課后“練習”二.3)修辭:對偶、反問、反復
★怎樣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沉默”,就是“默無聲息”。 這里說的是兩種沉默:一種是“出離憤怒”、陷于極度悲痛的“沉默”,“于無聲處聽驚雷”,預示著革命暴風雨即將來臨之前的“沉默”;一種是逆來順受,真正“默無聲息”,不敢反抗,走向滅亡的“沉默”。兩種“沉默”,兩種前途,兩種結果:不在沉默中爆發革命,摧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統治,被滅亡。作者懷著最大的憤怒,發出最有力的號召,啟示人們:事情已經到了盡頭,對中外反動派說什么話也沒有用,必須起來和兇殘的敵人作殊死的斗爭。這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主要意圖所在。
4、魯迅先生的“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和“衰亡民族”的“默無聲息”一樣嗎?
不一樣。一是憤激之詞,一是因為“慘象”和“流言”使他們害怕而不敢說,表明了他們的麻木與落后。其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用武力極其兇殘的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
四、齊讀第四節,背誦。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1.講解重點段落的含義 2.課后練習
【教學步驟 】
一、朗讀第四節,檢查背誦。
二、分析第五節
1、為何詳寫劉和珍遇害場面?為何反復強調劉和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
都是為了突出敵人的兇殘。突出她的“始終微笑”,強調了“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流露了一種他腦海中永存劉和珍始終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卻真的死掉了的極度傷痛之感。由這種極度的悲憤,爆發出作者對反動派的抨擊和揭露。
2、“當三個女子……這是……偉大呵!……抹殺了。”
寫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同時揭露執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
偉大——如此沉勇如此友愛,其精神之偉大確實令人驚心動魄。
“中國軍人”的行動,實際上是“八國聯軍”的意志,“三·一八慘案”實質上是中外殺人者互相勾結的結果。“婦嬰”專指女子,即后面所講的學生。(“八國聯軍”指題注所講的八個國家,不是1900年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
這里是善與惡的兩極,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襯托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什么“偉績”,什么“武功”,所以,“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偉績”“武功”是他們的自夸。反語。
最后一個自然段是用形象的寫法,諷刺中外反動派的恬不知恥。是的,日本帝國主義炮擊國民黨,反倒提出“抗議”、“最后通諜”,段祺瑞執政府殘暴地屠殺了學生,反誣學生是“暴徒”……。“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這一句的刪節號表示中外反動派的歷史的現實的罪行罄竹難書,中國人民對他們的仇恨刻骨銘心,永遠不會忘記。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由學生讀第6節第1段,并討論魯迅對徒手請愿的看法,回答時要緊扣課文。
教師明確歸結:魯迅不同意徒手請愿。“時間永是流駛……不過是徒手的請愿”。這一層說明徒手請愿意義寥寥,因為“街市依舊太平,”徒手請愿不能觸及現存的統治秩序,不能改變當時那“似人非人的世界”。如果說請愿有作用的話,“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無惡意的閑人”指那些對愛國青年的斗爭、犧牲冷眼旁觀的人,烈士的鮮血不過給他們當茶余飯后的談資,而“有惡意的閑人”,是魯迅對走狗文人的痛斥。下面一層用煤的形成作比,指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血戰前行”的歷史,只有不畏懼流血犧牲,歷史才能前進,而且是無數人流了大量的血,歷史才能前進一小步,“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代價太大,得不償失。不過“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的”,意即徒手請愿者流了大量的血,卻只換得個“街市依舊太平”的結局,于歷史進步無補益。
“有限的幾個生命……不算什么的”含義
一是說在反動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說少數人的請愿對黑暗的中國起不了作用;一是說喚不醒庸人們的覺悟。——此句滲透著惋惜、哀傷和激憤的感情。
魯迅總結徒手請愿的教訓目的何在?告誡愛國青年們要用別的斗爭手段。比《記念劉和珍君》晚一天寫的《空談》中,對這一點說得非常深刻(用投影幻燈打出下列文字):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這樣的請愿,從此停止就好”。
“以血的洪流淹死一個敵人,以同胞的尸體填滿一個缺陷,已經是陳腐的話了,從新的、戰術的眼光看起來,這是多么大的損失。”
“這回死者的遺給后來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許多東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陰毒的心,教給繼續戰斗者以別種方法的戰斗”。
魯迅沉痛地告誡青年們,要用“別種方法的戰斗”促使那“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盡頭!這才是魯迅總結教訓的用意所在。
下面由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并回答第2段的段意。教師點撥:第2段指出了烈士的血不會白流,影響一定會擴大。第2段開頭的“然而”是承接上一段徒手請愿意義寥寥而言的。“血痕”,是愛國青年流血犧牲的形象化的說法,更是愛國青年在流血犧牲的斗爭中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的形象化的說法,說它“不覺要擴大”,是指這種崇高精神的影響一定會擴大。“不覺”是指這影響是阻擋不了的。這影響有多大呢?文章用了一個詞:“至少”。這是和上一段的“至多”對應的,“至多”極言徒手請愿意義之寥寥,“至少”,指影響遠不止此。“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實際上,“庸人”、“茍活者”、“真的猛士”,不都受“血痕”的影響嗎?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駛,“血痕”在不同人的心中顏色是不一樣的,而在“親族、師友,愛人的心”中,“縱使時光流駛”,也會“洗成緋紅”,這里的“緋紅”,是和第2節的“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的“淡紅的血色”對應的,突出了“親族,師友,愛人”會永遠記住烈士的崇高精神,會永遠記住這筆血債,要求敵人用同物償還的意思。下面引用陶潛的詩,表達了魯迅發生自己的感情,并以此作結。
由學生回答第6節段意:總結徒手請愿的教訓,指出烈士死難的影響。
2.由學生讀第7節第1段,并回答這一段在全文結構中的作用。教師明確指出,從“我已經說過……流言家竟是至如此之下劣”,這幾句話是第4節、第5節的照應和總結,“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是如是之從容”,這一句既照應了第5節的第2自然段,又開啟了下文的議論。這一段作者寫了三種人,分別用“兇殘”、“下劣”、“從容”給以形容,用“這樣”、“如此”、“如是”分別指出其壞或好的程度,用三個“竟”表示壞或好的程度都出乎作者之意料。這三個句子句式整齊,作者用這樣的排比句強調地指出:敵人的殘虐兇險,即使在“禽獸中”也“未曾見”,所以超出了作者的想象,而中國女子的優秀與崇高也使作者感到驚心動魄。
學生朗讀第7節第2段。引導學生討論。提示:這段文字共三句,第一句是贊揚中國女子的干練堅決、百折不回。第二句用“至于”這個連詞和上句連接并把意思推進一層,歌頌中國女子在彈雨中互相救助,殞身不恤的崇高品質。特別要指出,從“至于這一回”到“消亡的明證”是一個單句,其主干成分是:“事實為明證”,“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這是一個轉折復句,在這單句中是“明證”的附加成分,理清了第二句的結構,意思就清楚了。這第二句的內容既照應了第5節第2段的記述,更深刻地指出了,中國女子的勇毅是任何反動派也消滅不了的。幾千年來,封建統治階級用“陰謀秘計”壓抑她們,勇毅精神消亡不了,“三·一八”慘案中她們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足可證明這一點。那么今后,這種革命精神將更加發揚,這于“將來”意義重大。所以第三句總結上兩句的意思,“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于此”。這一段三句話,第一句第二句是承接關系,連接的詞語是“至于”,第三句是前兩句的總結。下面由學生歸納此段段意:歌頌中國女子的偉大,指明烈士犧牲的意義。
第3自然段,把這個意義具體化了:烈士的精神昭然于世,茍活者“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她們的“親族,師友,愛人的心底”將“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
最后一段回應開頭,“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一句,再次點明寫作意圖。
可見第7節的意思是:總結全文,指出烈士犧牲的意義,鼓舞人們奮然前行。
那么第6、7節的意思應該是:總結徒手請愿的教訓,指出烈士死難的意義。
3.引導學生回顧全文,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揭露反動軍閥政府的殘虐兇險,走狗文人的下劣無恥,熱烈頌揚愛國青年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激勵革命者更加奮然前行。
提示:這個中心,貫穿于文章的始末,悲憤的感情滲透于每一節中。第1、2兩節,通過交代寫作目的,表達了極度的悲憤而又難以排解的沉痛。為什么會這樣?第3、4、5三節作了回答。劉和珍是追求真理,堅持正義,富有斗爭精神,又溫和善良、堅毅樂觀、目光遠大的好青年,殺了她這樣的青年,就是毀了中國的未來,因為“中國要和愛國者的滅亡一同滅亡”(《無花的薔薇之二》)。而敵人的殘虐兇險、下劣無恥又遠遠地超過了作者的想象,“不但在禽獸中所未曾見,便是在人類中也極少有的”(《無花的薔薇之二》)在贊頌和揭露中,作者一腔悲憤的洪流都傾注在字里行間了。第6、7兩節通過總結教訓和指明烈士死難的意義,再次頌揚愛國青年的崇高精神,指明它巨大的鼓舞力量,深遠的意義。對烈士的歌頌是那樣的深摯而熱情,對她們的犧牲又無比的痛惜。
綜上所述可見,文章的前兩節猶如序曲,中間三節是記念文章的主體,后兩節是主體內容的升華,又回應開頭,猶如尾聲。在每節文章中,強烈的悲憤一以貫之,正如許廣平所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同聲一哭”。正是這強烈的一字一淚的悲憤之情,才把方方面面的材料凝聚起來,形成整體,所以本文的線索就是這悲憤交加的感情。
4.關于本文的表達方式。
由中心思想和線索可知,本文既要抨擊敵人,歌頌烈士,又要激勵后人;既要回憶烈士的事跡,又要評述徒手請愿,更要揭露敵人,粉碎讕言;無論涉及哪方面,魯迅的一腔悲憤都形諸筆墨。可見,單一的表達方式是難以勝任的,必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才能完成寫作意圖。由此產生了這篇文章在表達方式的什么特點?以此問激起學生討論,教師來引導。
提示:這特點應該是兩方面的:第一、無論是記敘或議論都有強烈的抒情色彩;第二、記敘常和抒情或議論結合。要求學生舉例分析說明。
四、布置作業 。
1、近義詞辨析:正告,忠告;居然,竟然;謠言,讕言,流言。
2、下面這首詩的順序已被打亂,請調整。
A、楊柳青青著地垂,B、借問行人歸不歸,C、楊花漫漫攪天飛,D、柳條折盡花飛盡
3、仿照“沉默呵……滅亡”的句式,以“斗爭”為開頭,寫一句話。
4、以“劉和珍”為開頭,重組“在四十余……中國的青年”句子為一個復句,要求不改變原意。
附魯迅《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注釋】[1]本篇在收S入本書前未在報刊上發表過。《魯迅日記》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午后為柳亞子書一條幅,云:‘運交華蓋欲何求,……達夫賞飯,閑人打油,偷得半聯,湊成一律以請’云云”。詩中“破帽”作“舊帽”,“漏船”作“破船”。(華蓋,迷信的人認為運氣不好,是有華蓋星犯命,叫交華蓋運。和尚華蓋罩頂則走好運)
[2]千夫指《漢書·王嘉傳》:“里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孺子牛,《左傳》哀公六年:“鮑子曰,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晉代杜預注:“孺子,荼也。景公嘗銜繩為牛,使荼牽之。荼頓地,故折其齒。”清代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一:“同里錢秀才季重,工小詞。然飲酒使氣,有不可一世之概。有三子,溺愛過甚,不令就塾。飯后即引與嬉戲,惟恐不當其意。嘗記其柱帖云‘酒酣或化莊生蝶,飯飽甘為孺子牛’。真狂士也。”條幅所說“偷得半聯”,指此。
附答案:
1、斗爭呵,斗爭呵!不在努力斗爭中走向光明,就在放棄斗爭中陷入黑暗。
2、劉和珍是我的學生,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但她又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而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正因為如此,我對向來這樣想這樣說她“是我的學生”,現在覺得有些躊躇,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