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冊單元五導學
要點分析
本單元學習先秦散文中的歷史散文。先秦散文指把秦以前的散文統稱為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先秦歷史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編年體的《左傳》,有國別體的《國語》和《戰國策》等。它們保存了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量史料,又是我國敘事散文的源頭,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1.先秦歷史散文的藝術特色
(1)共同點:’ ①刻畫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②記述歷史事件的過程詳略得當,引人人勝;
③運用了合理的虛構和想像,以增強形象的生動性。
(2)不同點:
①從題材上說,《左傳》長于描述戰爭故事,《國語》長于描述傳奇故事,《戰國策》長于描述充滿智慧的諫議故事。
②從語言上看,《左傳》詞約義豐,精嚴典麗,婉轉曲達;《國語》厚重渾樸,有時又略顯枝蔓冗弱;<戰國策》鋪陳渲染,辯麗橫肆。
本單元課文均選自先秦歷史散文,涉及到了《左傳》、《國語》和《戰國策》等著名史書。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它們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然而各篇散文又各具特色,每篇選文都能極恰當地體現各自“母書”的創作風格!稜T之武退秦師》一文重點描寫燭之武的言辭,表現他的機智,但晉、秦從圍鄭到解圍而去的全過程,也相當完整地寫出來了。同時,對秦穆公的老謀深算(派杞子等駐守鄭國),晉文公及時撤退的冷靜沉著等也作了必要的勾勒,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勾踐滅吳》一文緊緊圍繞勾踐誓雪國恥這一主線展開描寫,塑造了一位雖遭失敗,但能痛定思痛,希望再造越國的有志君王。《鄒忌諷齊王納諫》寫鄒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設喻,諷喻齊威王廣開言路,納諫除弊,修明政治,使齊國強盛起來!队|龍說趙太后》一文中,觸龍在緊張而沉寂的氣氛里登場進諫,通過善辯的言辭,將“愛子”與“保國”統一的思想,巧妙地融進了趙太后地心里,最終獲得了游說的成功。
2.學習重點目標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先秦歷史散文的體例特點及其文學特點。
在閱讀中,注意某些字詞的古今異義現象。
積累一定的通假字。
注意收集整理某些常見文言實詞的不同義項,掌握一詞多義的特點。
了解先秦士人的善辯才能,論說技巧。
重視誦讀和背誦
3.文學文化常識
(1)《左傳》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傳說孔子在撰述《春秋》之外,又以口述的形式將其觀點和愛憎傳給少數弟子,于是就出現春秋三傳,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粱傳>。后二傳是戰國齊人公
羊高和魯人谷梁赤的口說,至西漢時寫定。無論是史料價值或文學價值,《左傳》的成就都超過《公羊傳》和俗梁傳》。
關于《左傳》的作者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一般傳說為春秋時魯國左丘明所撰,近人則以為是戰國初年一位熟諳春秋歷史的人所著,其姓名身世不祥。
《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有關春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具體而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蹲髠鳌窋⑹挛裨敱M,情節富有故事性和戲劇性,刻畫人物性格鮮明。語言簡潔精妙,尤其善于描述戰爭,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國語》 ’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也是歷史散文的匯編。全書以國為單位敘述史實,起于西周穆王,終于魯悼公。它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都出于左丘明之手。全書以記言為主,,與《左傳》記事為主不同。所記各國史實,大都通過一些歷史人物的言論、對話或互相駁難的話來表現,所以稱《國語》。
(3)《戰國策》 ,,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秦漢間人編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過西漢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全書共33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西周一篇,東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趙、魏各四篇,韓、燕各三篇,宋、衛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記史實從周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稇饑摺返膬热葜饕涊d了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閩、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行為。 .
《戰國策》的作者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夸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甚至編造一些情節,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很高,主要體現在長于敘事和議論,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對后世的散文和辭賦的創作有重大影響。
(4)編年史
編年史是以年代為順序記錄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的史書。這種體例的優點是時間概念清楚,即唐代大史學家劉知己所說:“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于,目前!(見<史通c體》)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往往跨歷數年,事系于年月;就會造成同一史事的材料,分見多處,材料割裂、零碎,不利于整體的認識。這是它的嚴重不足.“紀事本末”體史書就是針對編年體史書這一缺點而創立的。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相傳由孔子刪修的《春秋》,而最大的編年體史書則是北宋司馬光編定的《資治通鑒》。
4.理解實詞詞義的方法
借助成語來理解訶義。很多成語是從古代文章中總結出來的,因而里面保留了一些古代漢語的詞義,可幫助我們印證一些詞的詞義。如:“勢拔五岳掩赤誠”中的“拔”字,和成語“出類拔萃”的“拔”意思就相同。即“超出”。
借助較整齊的句式來理解詞義。古文中有一些句式較為整齊,前后意思或相同或相反,也可利用此特點來推斷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中“以”就可以和“用”結合起來看,“以”也應是..用”的意思。有時借助整齊句式,我們可以先推出一個詞的詞性,進而推斷這個詞的正確意思。如“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中,我們借住“地”可以推測“固”應為名詞,可以譯為“堅固的地方”。
借助語法結構來分析理解詞義。如果說以上兩種方法只能其輔助作用,這種方法則應是能通用的,應著重掌握。我們平時常講“詞不離句”,意思是說,詞語的意思可能有多個,但每個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其意義卻是唯一的,因此,推斷詞義,也要把詞語放在具體的句子中去理解。借助語法結構推斷詞義,首先應先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在理清枝葉部分,這樣就可以確定這個詞的位置,由它所在的位置,進而可以推測它應是什么詞性,最后就可以確定它的意義。這三步可簡稱為定位,定性,定義。這種方法能幫助我們搞清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理解實詞詞義,往往是在詞語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學習中對所學詞語應養成整理歸納的好習慣,同時碰到不明白之出要勤查工具書,也有助于自己的理解。另外,還要勤做練習,來鞏固增強自己理解詞語的能力。
5.單元閱讀指導
(1)要注意積累
每篇課文后都有針對性較強的練習題,其中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是練習中的要點,要有計劃地積累實詞,要能正確辨析并掌握其意義和用法。對文言虛詞和常見的古漢語特殊句式也都應學習,通過做好練習題鞏固學習的古漢語知識。為提高閱讀能力,可整理制作知識卡片,分門別類,邊用邊看,成為自己知識庫的財富。對文言文中那些使用頻率高,意義豐富,用法較復雜的詞語,應作為重點整理的內容,可附上相應的例句或解釋說明文字,以便于復習,理解和加深記憶。對文言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也應分類總結,歸納各類句子的語法特點,以利于今后閱讀時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2)重視誦讀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前提。只有通過認真,反復地誦讀課文,才能獲得牢固而豐富的感性知識。在誦讀過程中要結合課文注解,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弄清具體字詞的正確讀音和釋義,提高誦讀的效率,同時在誦讀過程中辨析比較古今詞義的差別和句子表情達意的特點,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名篇佳句的背誦一定要堅持下去,養成背誦名篇的好習慣,培養鑒賞、審美的能力。
(3)注意領悟
領悟就是自己分析,鑒別和比較,也可以把猜測推導包括進去。高中生閱讀一篇富有較詳細注釋的文言文,大致可讀懂,這就有了領悟的基礎,碰到不易解決的問題,可根據上下文自己分析、推導,然后查閱工具書或向老師請教。養成了領悟的習慣,對文言文就不會感到陌生。領悟的關鍵是要掌握相當數量的實詞、虛詞,要善于利用上下文的聯系,結合詞語的具體語境,推斷出它在本句中的準確意義。領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過平時閱讀文言文時不斷改正,不斷深入,不斷總結來實現。
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應掌握的重點:
1.燭之武退秦師的理由以及燭之武說服的藝術
燭之武見到秦穆公,開口便稱“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把救鄭一事擱到一邊,單刀直入,陳述鄭之存亡與秦國的利益關系,簡潔之至,亦有效之至。
以下燭之武的陳辭,條分縷析,句句中的。第一步,申言鄭亡對秦無益!霸絿员蛇h”既不可能,到頭來只能是“亡鄭以陪鄰”,壯大了晉國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就削弱了秦國的力量。此為曉之以理。第二步;又翻轉過來,極言鄭國的存亡對秦國的利弊。保存了鄭國,可以作為秦國通往東方道路上的驛站,這對于極具稱霸野心的秦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此為誘之以利。第三步,燭之武在一反一正直陳利害之后,又以“且”字更進一步,用晉人“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的史實指出晉國是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國家,給秦穆公的傷疤上撒了一把鹽。此為激之以情。第四步,言晉人貪得無厭:“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統觀這四步,說利只占其一,而言害則占其三。終于使秦穆公認清利弊得失,斷然改弦易轍。
2.寫作特點
本文以記言為主,燭之武的說辭是全篇的中心。其語言有如下特點:
(1)以退為進,柔中有剛
開篇燭之武即迎合對方心理,承認己方的劣勢,以滿足秦伯的自大心理,巧妙地恭維了對方;然后又含蓄地指出“亡鄭”于秦不利的理由,又似對秦的批評,柔中有剛,可謂設身處地為秦國利益前后盤算,左思右想,體貼關懷,使秦伯滿意地洗耳恭聽。
(2)循循善誘,娓娓說理在分析“亡鄭”無益于秦的道理時,燭之武從兩方面闡述,一是從地理位置上說明秦國亡鄭只是火中取栗,隔靴搔癢,徒增煩惱;二是從行為結果上說明亡鄭只能勞秦之師而使晉“近水樓臺先得地”,從而于已有害,于人有利了,然后再把“舍鄭”后,秦國可獲得鄭國禮節周到的款待,作了一番描繪。由此“亡鄭”、“舍鄭”的利害關系一目了然?芍^動之以情,誘之以利,使秦伯信服。
(3)移花接木,巧用“激將”
在分析了“亡鄭”、“存鄭”的利害之后,燭之武又深入一層,論證“亡鄭”即“亡秦”的道理,他列舉了兩條理由:其一,晉不可信任,舉秦穆公曾護送晉惠公夷吾回國即位,夷吾答應回國后割地給秦國,又出爾反爾的事實,此為移花接木之法,使秦穆公對晉惠公的不滿轉移到了如今晉文公身上;其二是晉貪得無厭,如果“亡鄭”后,晉再向西擴張,秦將是繼鄭后的第二個犧牲者,此雖有些危言聳聽,卻喚起了秦穆公內心的危機感,達到了“激將”的目的。如此,秦退兵并與鄭結盟就順理成章了。
勾踐滅吳(節選)
《勾踐滅吳》一課應掌握的重點:
1.分析勾踐反敗為勝的三個主要原因 .
(1)勾踐具有“以民為本”的思想,他認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無敵于天下,因此,他能夠尊重民意,依靠民力,與百姓同甘共苦,休戚與共。例如課文第三段連續用“葬、問、養、吊、賀、送、迎、去、補”九個動詞表現他改過重民的行動。所以全國才能同仇敵愾一句滅吳。
(2)勾踐有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面對強敵,他毫不畏懼,堅持反攻復國的目標,忍辱負重,不屈不撓,終于復仇雪恥。例如;“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3)勾踐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紀律嚴明,賞罰分明。
2.對比手法在文中體現
(1)本文主要通過對比手法揭示歷史規律,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從文章看,主要有一下幾組對比;一是國王的對比,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二是謀臣的對比,范文種與伍子胥;三是國家的對比,吳國與越國興亡的對比。這些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驕傲自大,不聽忠言,就會失敗,以至于滅亡;艱苦奮斗,依靠人民,一定會贏得最后勝利。
鄒疾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應掌握的重點:
1.解題
諷諫,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規勸。鄒忌教育齊威王要從諫如流,他憑借的正是一個“諷”字,一種聰明巧妙的勸諫方法。
2.本文設諭說理的方法
生活小事與國家大事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都受到了蒙蔽。鄒忌正是以小見大,把這兩件事巧妙地加以聯系,進行類比,所以受到了很好的說服效果。用具體的事實來說明抽象的道理,變深奧為淺顯,變復雜為簡明,變逆耳為順耳,委婉且有較強的說服力,因而顯示了比喻說理的魅力。
用對話表現人物身份:對話可以表現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在這方面有許多可供學習的地方,如第一段里的三問三答,答的內容都是說鄒忌美,語言只有一兩個字的增減或變化,但卻反映了對話人物之間的關系親疏遠近的不同。妻是熱情地贊揚鄒忌“美甚”,反映妻對夫的偏愛;妾在家庭中的地位卑微,因為害怕鄒忌,不得不敷衍地說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贊美比妻就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陳述句,比妾的反問句語氣更輕了。
敘事簡潔,剪裁巧妙:對鄒忌與徐公比美的情節,作者作了繪聲繪色的描繪,后寫進諫卻只作概括敘述。對臣民的進諫,只寫“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三個時期的不同情況,使讀者從中體會到納諫后齊國的巨大變化,突出了重點,而對齊國積弊之多,齊王受弊之深,以及如何解決處理,都只側面暗示,略而不寫,使中心極為突出。三問三答也只從不同語言來顯現人物對問題的不同態度,用筆簡潔,辭約意豐。
觸龍說趙太后
《觸龍說趙太后》一課應掌握的重點:
觸龍是如何巧妙地說服趙太后的
觸龍出場,病足徐趨,一副老態龍鐘的樣子。見了太后又言不及義,問了安康,又問飲食,大談生活起居和養生之道,終于使盛氣而待的趙太后“色少解”,緩和了氣氛,創造了進諫條件。接著,觸龍以“托子”為話題,講私房話,仍絲毫不涉及敏感的爭論。太后不禁面露笑容。這表面上的拉家常,用意巧妙異常。不僅徹底消除了太后的戒備心理,還“借客形主”,請君入彀,為進諫打開了大門。所謂“借客形主”,就是旁敲側擊,迂回曲折,借“托子”突出趙太后和長安君的處境。所謂“請君入彀”,就是在漫不經心的“托子”談話中,讓太后陷入圈套,自己主動提出了“愛少子”的問題,觸龍就乘勢巧轉機鋒,使太后接受了“愛子”的根本原則——“計深遠”。因此,觸龍言辭的巧妙,出于他過人的機智。但還應看到,觸龍言辭的巧妙,更由于他卓越的見識。先前大臣進諫,錯誤地把長安君出為人質看成一件壞事、一種犧牲。把“愛子”和“保國”對立起來。越是這樣,太后越是不能聽取大臣的意見。觸龍言辭的巧妙,恰恰在于他認識到愛子和保國的聯系和統一,始終掌握太后“愛子”的心理,從為長安君著想的角度提出問題!岸患敖窳钣泄τ趪坏┥搅瓯,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說得委婉達理,不能不使愛子如命的太后心悅誠服。觸龍言辭的巧妙,還表現在他注意君臣關系,保持臣下謙恭的禮節,進諫適可而止,點到即完,沒有只言片語講到長安君為質的事,這就給太后改變態度搭好階梯。同樣的動機和目的,一則“強諫”,一則“巧說”,效果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