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
【教學目的】
思想教育:學習劉和珍等愛國青年不畏強暴,不怕犧牲與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英勇斗爭的精神。
理解:課文深刻的思想內容。
鑒賞:課文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講解、討論等。
【教學過程 】
一、簡介背景、劉和珍,講讀第一、二部分。(一課時)
1、閱讀注釋①,了解背景與劉和珍。
2、閱讀“提示”
3、講讀課文第一部分
①分段講析內容(見書);(習題穿插于講讀中)
②理清結構;(見板書)
③誦讀課文。
〖板書〗
┏紀念烈士
┏一、寫作緣由:悲哀憤怒┃
紀念的┃ ┗揭露敵人
目的┃ ┏要象猛士──直面人生
┗二、寫的必要┃ (喚起民眾)
┗不做庸人──暫時偷生
二、講讀第三部分至第五部分。(一課時)
①分段講析內容(見書);(習題穿插于講讀中)
②理清結構;(見板書)
③誦讀課文。
〖板書〗
┏三、交往始末:暗自詫異──微笑、溫和(不為勢利所屈)
┃ ┏府門前喋血┓
┃ ┏劉:微笑、和藹┃ ┃
紀念的┃四、遇害事實┃ ┗棍棒的傷痕┃(不爆發(fā)
內容┃ ┃ ┏慘象不忍視┃就滅亡)
┃ ┗敵:下劣、兇殘┃ ┃
┃ ┗流言不忍聞┛
┗五、遇害經過:沉勇友愛──從容轉輾(驚心動魄的偉大)
④完成“基訓”上的習題。
⑤檢查背誦情況。
三、講讀第六、七部分;完成課后習題。
①分段講析內容(見書);(習題穿插于講讀中)
②理清結構;(見板書)
③誦讀課文。
〖板書〗
┏六、經驗教訓:談資流言──徒手請愿 (應取有效方法)
紀念的┃ ┏百折不回┓
意義┗七、死難意義┃ ┃勇毅不亡 (奮然前行)
┗殞身不恤┛
④完成作業(yè) 。
第一題
分析文章結構:
文章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交代寫作此文的緣由。“我”因為無法承受追悼會的悲涼,獨自到禮堂外徘徊、思索;程君問“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勾起“我”對烈士的悲痛的憶念,再次感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也早覺得”,“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則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紀念的愿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因為“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這是為什么至今還“沒有”寫出文章的原因。反動派的“下劣兇殘”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又怎能說出話來?
殺人者依然橫行,造謠者誹謗中傷,黑暗的世界,何時是個盡頭!茍活者們該怎么辦呢?“三·一八”慘案才過去兩星期,而忘卻的救主卻快要降臨了。因此作者再次感到“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讓人們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間,不要忘記烈士的鮮血,不要茍且偷生,繼續(xù)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
作者于是痛心地回憶起認識劉和珍君的過程,直至留在記憶上的最后印象。這是第三部分的內容。
第四部分,文章接著敘寫得到噩耗的驚愕,──出乎意料之外:
①衛(wèi)隊居然向手無寸鐵的請愿群眾開槍;
②始終微笑的劉和珍也在被害之列──有尸骸為證;
③這是虐殺,因為身上還有棍棒的傷痕,反動政府竟如此下劣;
④殺人者反誣被殺者是暴徒!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刀槍,野蠻兇殘;流言,更加陰險惡毒。屠殺,輿論鉗制,這是反動派慣用的兩手,這是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作者于是再次憤慨地寫道:“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但作者并不以為我們的民族就此沉默下去了。“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死亡。”所以他大聲吶喊,“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記敘遇害經過,夾敘夾議,揭露控訴段政府布下羅網,殺害愛國學生的暴行。這是第五部分的內容。
第六部分,作者從歷史進程的角度沉痛總結了經驗教訓。盡管他不同意徒手請愿,但他認為烈士的鮮血是不會白流的。想到這里,他不覺又慷慨激昂起來,進而化作對烈士死難意義的高度評價,對劉和珍等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的熱烈謳歌。這便是文章第七部分的內容。
文章是寫完了,然而言已盡而意無窮。作者以“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呼應開頭“菲薄的祭品”,表達的是一種深深的歉意與內疚。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fā),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熾,無法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fā)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的痛心的追憶,并且激發(fā)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發(fā)為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總結,對烈士死難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fā)展和文章結構的大體脈絡。
〖作業(yè) 】
背誦一、二部分,默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