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總統孫中山
第4課 “布衣總統”孫中山(節選)
教案設計 普寧市實驗中學李莫然
教學目標 :
一、 了解傳記的有關常識。
二、 解讀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學習他關心國事。甘于淡泊的品質。
三、 掌握傳記文學的特點,學會賞析傳記文學。
教學重、難點:
孫先生的精神、文章寫作特點。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天下為公”,一句毫無私心、以天下為己任的響亮口號,伴隨著一個高尚的名字,如一座豐碑,永遠矗立在中國人心中。孫中山先生,公認的中國二十世紀第一位偉人。他的思想理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今天,我們有機會近距離地觸摸這個偉人的靈魂,感受他關心群眾、甘于淡泊的品質。
二、簡介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先行者,中國國父,中國三大偉人之一,中國同盟會主要創始人。1866年11月12日誕生在廣東香山縣。1892年在香港學醫,后在澳門、廣州行醫。1894年組建興中會。1911年武昌起義后,被選為臨時政府總統。1919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組織中華民國政府任非常大總統。1924年改組中國國民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59歲,消息傳來,舉國悲痛,毛澤東同志這樣評價他:“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三民主義介紹:1905年在《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民族主義就是推翻滿洲貴族的專制統治,反對民族壓迫;民權主義即“建立民國”,就是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國民的政府;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就是國家核定地價,征收地租稅,同時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后來,孫中山又提出“土地國有”政策。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發展。后制訂聯俄、聯共、扶助農公三大政策)
三、簡介作者:
陳廷一,當代傳記文學作家,作品有《許世友傳奇》《孫中山大傳》《毛氏三兄弟》《宋美齡全傳》《宋氏三姐妹》《賀氏三姐妹》《民國岳父》等,風格通俗。可見他在我國傳記文學創作上的扛鼎地位。1990年他以自己的稿費設立了“李耳文學基金會”, 有人稱:“讀傳記文學不讀陳廷一不可,寫傳記文學不寫陳廷一不行”。
四、文體知識介紹:
傳記:一種用來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章體裁。一般由別人記寫,也有自述生平,稱自傳。傳記具有記實性、文學性、史料性等特點,有“史實性傳記”、“文學傳記”之分。
五、詞語過關:
籍(jí)貫 美味佳肴(yáo) 奢侈(shēchǐ) 鹵(lŬ)
推崇:指出某人某物的優點。
布衣:指古代平民穿的衣服。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狂妄自大的樣子。
血氣方剛: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
水泄不通: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擁擠或包圍得十分嚴密。
甘于淡泊——心甘情愿地不追求名利。
六、閱讀全文,分析思路,把握文意:
全文可分成幾部分?找出能大致表現每部分大意的概括性的句子,再加工,寫出每部分的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一) 寫“布衣總統”稱謂的來歷。
(二) 從衣食住行、待人宴客的具體方面寫“布衣總統”的簡樸生活。
(三) 寫“布衣總統”悄然出巡的故事,表現了他為人民著想、甘于淡泊的高尚品質。
七、重點研討:
1、 從孫中山和張之洞的交往中,你認為孫中山表現了什么品性?張之洞當時態度的轉變說明了什么?
(1)胸懷大志,不畏權貴。(可以從詩對聯中看出)(2)說明張之洞盡管擺官架子,但還是善識人才。以張之洞的前后態度轉變來反映孫中山的學識和性格。
2、 找出第二部分中有概括性的句子及詞語,體會它們的作用。
——總領下面的文句,使層次分明。
3、第二部分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寫孫中山?
——環境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
4、文中說,群眾見到孫中山的時候,一起高聲呼喊:“大總統萬歲!”你覺得這個口號表現了群眾怎樣的心情?這個口號妥當嗎?為什么?
——也妥當也不妥當。(1)反遇孫中山關心民眾,人民對他的熱愛,尊重。(妥當)(2)從“萬歲”可以側面反映人民對他有的是個人崇拜,只是把他當成另一個帝王罷了。
5、本文從哪些方面贊揚了孫中山的品質?說說舉例說明。
——從名片簡單、衣食住行、待人宴客和悄悄出巡四個方面。
6、課文中引用了一首北伐軍的軍歌,其中“警鐘一鳴森森森,睡獅齊猛醒”兩句歌詞運用了什么修辭格?用同樣的修辭格仿寫句子。
——擬人。
八、歸納主題思想:(小組討論歸納)
本文通過對“布衣總統”孫中山先生名片簡單、衣食住行、待人宴客和悄悄出巡的片斷描寫,反映了了他的簡樸生活,表現了他為人民著想、甘于淡泊的高尚品質。
九、思考探究:本文的寫作特點有幾點?
1、從日常生活角度切入,以小見大,表現偉人品格與情懷。他不寫孫中山從事革命的轟轟烈烈事跡入手,而是從衣食住行來寫偉人的高尚情操。
2、選材典型,極富表現力而又趣味盎然。如寫張之洞的前倨后恭,寫唐紹儀與伍廷芳與他的對比,寫守城官員尋找他等
3、點面結合手法的恰當運用,全面深入地展示主人公日常生活。
4、恰當運用對比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與趣味性。寫張之洞有前后做法之比;孫中山與伍、唐之比;孫中山的愛民與守城官的驅民作比
5、詳細分明,穿插有致。詳寫行和食,略寫衣和住。
十、課堂小結:
我們懷著赤誠之心,解讀了孫中山先生高尚的精神,了解了一個偉人能成為永恒之所在。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并將之化為學習上的動力,為報效祖國而努力學習。
十一、作業 :
1、 認真閱讀課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 完成課后練習。
- .“布衣總統”孫中山學案
4[自主研學平臺]一、作家作品傳記文學領域有“南葉北陳”之說,南有作家葉永烈,北有作家陳廷一。身居上海的葉永烈寫北京的“四人幫”傳,而身居北京的陳廷一則以上海的《宋氏三姐妹》而聞名全國。...
- 第4課 “布衣總統”孫中山(節選)
第4課 “布衣總統”孫中山(節選)陳廷一一、 作者:陳廷一,當代傳記文學作家。二、 詞語:推崇 籍(jí)貫 一介儒生 不知天高地厚 血氣方剛 鹵(lǔ)水 肅然起敬 美味佳肴(yáo) 奢侈(shēchǐ) 津津有味 張燈結彩 裹(guǒ)腳...
- 第四單元 第1課 孫中山 學案
第四單元 第1課 孫中山【學習目標】概述孫中山領導推翻清王朝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主要史實,評價其在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巨變中的歷史作用。【重點難點】孫中山領導推翻清王朝君主專制制度的主要史實。...
- 《“布衣總統”孫中山》課堂實錄
清遠市第一中學 黃麗芳[設計思想]《“布衣總統”孫中山》是一篇傳記,文章以小見大,通過記敘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的幾個生活片斷,表現他甘于淡泊的非凡品質。...
- (廣東版)《“布衣總統”孫中山》教案
4.“布衣總統”孫中山(節選)陳廷一一、教學目的:帶領學生通過學習課文體會“傳記”文體的特點;初步掌握如何進行傳記寫作;理解孫中山的甘于淡泊的崇高精神。...
- (粵教版)《“布衣總統”孫中山》教學設計..
廣東省和平縣和平中學 蘇林瑞教學目標:1、掌握人物傳記的文體特征;學習本文通過生活細節凸顯人物豐滿個性的創作方法。2、引導學生緊扣關鍵字眼,把握文章主要脈絡。3、通過偉人事跡對學生進行熏陶,升華學生情感。...
- 《孫中山破陋習》教案(通用12篇)
教學要求:學習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完成描紅習字冊。教學重點: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語。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小朋友,你們知道孫中山先生嗎?他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從小就反對封建習慣勢力,...
- 語文孫中山破陋習的教學反思(通用2篇)
《孫中山破陋習》是一個歷史故事,課文以鮮活的文字敘述了孫中山親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纏足的痛苦和母親的疼愛而又無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
- 淺評《孫中山破陋習》一課(通用12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152(吳愛琴) 周老師所上《孫中山破陋習》是一個歷史故事,課文以鮮活的文字敘述了孫中山親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纏足的痛苦和母親的疼愛而又無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
- 《孫中山破陋習》測試(精選12篇)
一、看拼音寫詞語:tng tng j rn zǒng tǒng fi ch zǔ zōng shu zu( )( )( )( )( ) ( )二、形近字組詞:該( ) 既( ) 挑( )刻( ) 即( ) 桃( )三、把反問句變成陳述句。...
- 《孫中山破陋習》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理解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讓學生知道纏足陋習曾對婦女造成的嚴重傷害,體會孫中凡對封建陋習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精神。教學重點: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 孫中山破陋習(通用15篇)
(第一課時)教 學 目 標備注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2、初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 教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孫中山先生嗎?他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從小就反對封建習慣勢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
- 孫中山破陋習 教案(通用3篇)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孫中山破陋習教學設計及反思教學目標:1、復習生字和新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課文。...
- 孫中山破陋習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 默讀課文,講述故事。2. 知道纏足這一封建陋習曾對中國婦女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體會孫中山對封建陋習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精神。教學準備:課前從多種渠道了解纏足陋習。...
- 《孫中山破陋習》第一課時教學預案(精選13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216教材分析]課文講述了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小時候目睹姐姐被迫纏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
- 高一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