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一、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
二、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理清小說結構,分析別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體內容。
二、初步體會小說的諷刺意味。
整體感知
寫于1898年。小說主人公別里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陳規陋習“套”自己,而且還去約束別人。他是沙皇專制統治的產物,又是沙皇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既是令人畏懼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風的可憐蟲。作品問世以來,別里科夫已經成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護舊事物、反對變革、阻礙社會發展者的代名詞。作者用夸張變形的漫畫手法和強烈的對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諷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撻了反動勢力的可厭可憎,無情地嘲笑了他們的極端虛弱。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老師出示諷刺詩《“老掌柜”難舍芭蕉扇》
“老掌柜”難舍芭蕉扇
陳顯榮
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
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
倘若螺絲松,飛來大刀片,
重者削腦袋,輕則上醫院。
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
這位難舍芭蕉扇、懼怕電風扇的老掌柜,僅是一位老實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遲鈍,F實生活中,不少人與他相似。詩人“幽他一默”,希望這些人思想解放一點,別老捧著那本老皇歷不放。詩人對老掌柜的典型心態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絲松,飛來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絕。從這位難舍芭蕉扇、懼怕電風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這一點上,我們想起嘴邊總是掛著“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鎮上不點什么動靜就總是憂心忡忡地擔心“可別出什么事啊”的奧楚蔑洛夫。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契訶夫的另一篇小說,領略一下契訶夫筆下的別里科夫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2.快速理清課文結構
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別里科夫哪些事?根據情節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幾部分?
明確: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別里科夫的戀愛以及最后失敗,按照情節的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別里科夫與華連卡戀愛以及最后失。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38—40段)
3.與我國小說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國小說在故事開始之前,先對故事主人公作—個全景式的描寫。本小說也是如此,在具體敘寫別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筆墨去介紹別里科夫的特征,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初看起來,好像這樣入題慢,前后聯系又不緊密。然而,作者在寫婚事之前,先對別里科夫加以描繪和議論,突出別里科夫與眾不同的、甚至是怪異的生活習性和思想,先聲奪人,給讀者以強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別里科夫的丑惡腐朽本質,又能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一一這種人,竟然還“差點結了婚”,一箭雙雕,安排巧妙周到。
4.請學生反復誦讀文章第一部分,認真體會其諷刺意味,并思考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去表現別里科夫的“套子”特點?
作者以嚴肅的態度,用夸張、比喻和反復的修辭手法,極力地刻畫別里科夫與常人迥異的“套子”式的生活習性和思想,在發笑中達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習性方面,主要從穿、住、行等方面表現其“套子”特點,其中穿著修飾方面寫得最詳盡;居住方面著筆不很多,但寫得逼真;至于“行”,則突出其與人隔絕、與世隔絕的特點。在思想方面,則主要寫其評判是非的標準及語言。他的標準,就是要服從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擁護;甚至于連政府已批準或默許的新鮮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頭禪是,“千萬別出什么亂子”,表明了他的恐懼心理“,對于現行秩序、既成傳統以及代表著這種傳統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懼。
5.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而他只不過是中學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臘文教師,為什么能“轄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呢?
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叭侨藨饝鹁ど盍10年到15年”,是因為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里。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革命力量還很弱小,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斗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6.總結、擴展
別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個反動時代的產物。
別里科夫自己懷著無盡的憂慮和恐怖,縮進“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了的別里科夫卻又要用這個“套子”去“套”周圍的人,去“套”那個中學,那個城市,而那個學校和城市也居然被他“轄制了整整十五年”。
這里的“套子”實際上是一種象征,象征著別里科夫維護舊制度、舊秩序,害怕和反對一切新事物的保守與腐朽;象征著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專制統治。
7.布置作業
課后認真閱讀課文第二、三兩個部分,分析別里科夫為什么會落得個如此下場,意義何在?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別里科夫這一形象的諷刺意義。
2.拓展延伸,探討“套子”的現實意義。
3.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整體感知
契訶夫是俄國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最后一個杰出的作家。當時,沙皇政府為防范革命活動而公開施行高壓政策,進步雜志被迫?,能合法出版的都是“為買而笑”的刊物。為了生計,契訶夫不得不迎合刊物的胃口,寫了許多逗人發笑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不免流于粗俗,但有相當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表面上寫俄國社會日常生活中的笑話,實際上卻無情地嘲笑和揭露專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等。從庫頁島考察回來后,契訶夫果斷地和反動報刊斷絕聯系,其作品題材更廣泛,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為成熟。就是契訶夫在這一創作的繁榮和成熟時期而誕生的優秀作品。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熱烈地贊美過純真的愛情,那么,躲在厚厚的“套子”里的別里科夫在愛情的面前將會怎樣呢?請仔細研讀小說第二部分。
2.圍繞別里科夫的婚事討論:
從始至終,作者只講別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愛情,為什么?
先看別里科夫準備結婚的原因:別人的撮合游說;華連卡表示出的好感;華連卡長得不壞,招人喜歡;華連卡出身較高,有田產;華連卡是第一個待他誠懇而親熱的女人。以上種種,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種外在的誘惑,而別里科夫內心并未萌發一種真正的愛意,他準備結婚,是因為“昏了頭”,不是因為“愛”。
再比較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的性格:一個孤僻、古怪、保守,懼怕任何新事物;而另一個則美麗、活潑、愛熱鬧,愛新事物,愛新生活。兩個人性格截然不同,甚至于完全對立,能發展成真正的愛情嗎?
最后請看婚事的結局:通!敖Y婚”是件使人高興的事,但在別里科夫卻成了一場大災難,一次僅僅是可能的喜事,結果卻成了真正的喪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愛的溫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對“戀愛”充滿氣憤,以至于看到那漫畫便氣得臉色發青、嘴唇發抖。作家只講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愛情是意味深長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作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是多么深入細致,對人物的刻畫是多么準確真實。
3.“埋葬別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們卻為什么“露出憂郁和謙虛的臉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別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們對他的厭惡、憎恨,表明人們對完全自由的無比向往。但像他這樣的愛打小報告的沙皇政府的鷹犬還大有人在,所以,“一個禮拜還沒過完,生活又恢復了舊樣子”。人們懼怕的不是別里科夫本人,而是別里科夫深受其毒害而又為之效忠盡力的沙皇專制統治。雖然,別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預示著專制統治的一觸即潰,但只要反動政府沒有被推翻,它就會作垂死掙扎,甚至于變本加厲地鎮壓革命,殘酷地殺害有進步思想的民眾。小說的結尾,使人觸目驚心,發人深思,啟迪人們起來和反動勢力做斗爭。
4.別里科夫這個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還鮮活地存在于人們的印象之中,一定還將永遠流傳下去。請問,這一形象對于我們有什么現實意義?他的那些套子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
頑固、保守,不僅僅是別里科夫反對新事物、反對進步的套子,也可能成為生活在新社會的我們反對新事物、反對進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滿足的,滿足于已經取得的小小成績、滿足于眼下比較舒適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奮斗、不再積極進取,“滿足”便成了一種套子。不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還無情地嘲笑、甚至阻止其他人的進步,成為社會前進的絆腳石。其實,在現世,“驕傲”是一種套子,“虛榮”也是一種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們只有根除自身的陋習、驅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擺脫“套子”的束縛,大步向前。
5.討論課文中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結合課文中的實例來討論諷刺手法的運用。
諷刺是用漫畫或嘲諷的語言描繪刻畫對象,以達到否定和貶斥的效果。課文中的諷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張的語言和漫畫式的勾勒,如大熱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暖和的棉大衣,從樓上摔下卻安然無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謬的生活邏輯。如別里科夫將教師騎自行車與學生用腦袋走路聯系起來,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變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對比,如別里科夫轄制著全城,人們都戰戰兢兢,反過來他自己又是戰戰兢兢不能入睡。這些描繪和刻畫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別里科夫腐朽丑惡的靈魂。同學們讀這類文章,笑過以后要將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認真進行思考,才會有所悟,有所得。
6.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小說全文,進一步加深對小說的理解。另閱讀《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比較其諷刺手法,摘錄小說當中最具諷刺意義的文句或文段。
板書設計
別里科夫結婚不是為了愛情 “套子”的象征意義、現實意義
教案點評:
分二課時:第一課時理結構,分析別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體內容,并初步體會小說的諷刺意味。第二課時進一步探討人物形象的諷刺意義和“套子”的現實意義,領會本文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供教師設計本課教學時參考。
探究活動
拓展性閱讀
倪超
教案簡介
一、從內容上看,以探討共名人物為主線,由點及面,由淺入深。
二、從目的上講,以學生為主體,重在引導學生養成自己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的
一、共名人物探討及文學形象的鑒賞
二、學會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人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這堂課的任務是學習,就讓我們從一個看似荒誕的問題開始吧。
林黛玉和體育有沒有關系?
2.學生共同回答。
3.有沒有關系,我們先看一段文字。
字幕打出如下文字:
……待嘉賓就座后,主持人先是給大家播放了一段精彩的國足十強賽剪輯畫面,國足隊員似乎也沉浸在輝煌的重溫之中,尤其是范志毅,眼眶再度濕潤了,旁人不由打趣:“小范現在越來越‘林黛玉’了。”(2001年月10月24日《足球報》之《干杯,英雄》)
4.看了這段文字,你能說林黛玉和體育沒有一點兒關系,這不,我們的范大將軍還在學習林黛玉,或許,就是這一份真情,鼓勵著國足將士在綠茵場上奮力拚搏,為國人圓了近半個世紀不曾兌現的美夢。
5.扯遠了,回頭再看看林黛玉,這三個字,原本是《紅樓夢》中一個人物的專用名字,用在這里,從修辭角度看,是借代,可為什么“林黛玉”的名字就能成為“代體”呢?
說起林黛玉,我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整日淚水漣漣的弱女子形象,因此,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它來指代那些整日愁眉苦臉、淚水不斷的人,這時,林黛玉這三個字就從某人的“專名”變成了大家公認的“共名”。
6.類似的“共名”在中外文學作品中有很多,我們今天要學的的主人公別里科夫,它的名字也成為一個“共名”。
二、分析形成共名的因素
下面就讓我們來深入思考一個問題:
一個文學形象,它的名字能否成為共名,取決于很多方面的因素,請同學們結合思考,共名的形成取決于哪些因素呢?
(一)生動的文學形象
1.這幅圖畫的主人公是誰呢?
2.為什么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別里科夫呢?請大家以課文為依據,說說圖畫與小說有哪些相同之處。
參考答案:這幅畫主要表現別里科夫穿著上的套子。畫中的主人公,一副萎縮的樣子。他匆匆地行走在街道上,晴朗的天氣下,他腳登雨靴,身裹棉大衣,左手提著蒙著套子的雨傘,右手插在棉衣口袋里,小臉縮在豎起的衣領里,眼睛遮在墨鏡后面,頭上戴著大蓋帽,帽沿壓得很低,也許耳朵里還堵著棉花!他象蝸牛一樣,緊緊地縮在自己營造的套子里。
3.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是小說中有而圖畫中反映不出來的套子?(同學討論后回答)
參考答案:其實,除了穿著,小說中還寫到了別里科夫更多的套子:
(1)穿著
(2)思想
(3)語言
(4)行為
4.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用漫畫式的筆法對別里科夫作了極為生動的描繪,這為別里科夫成為共名提供了厚實的基礎,別里科夫成了一切因循守舊、頑固保守的衛道士的代名詞。
(二)深厚的社會基礎
1.一個成功的文學形象,不僅是生動的,更是對社會生活的高度提煉和升華,這也是這個文學形象成為共名人物的重要條件。
2.契訶夫的這篇小說發表于1898年。十九世紀末期,在俄國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鎮壓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郁悶的氣氛。
舉個事實性的例子,當時的沙皇在全國各地設置了許多密探,人民一有不滿,很可能就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也有人把當時的俄羅斯比作是一座大監獄,在這里,沒有任何自由和人權可言。
而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士,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著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統治階層,而且也出現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包括知識界,小說里的別里科夫正反映了這些人的靈魂。
3.通過別里科夫這個文學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紀末期俄國的社會生活。在小說的末尾,當人們在埋葬別里科夫之后,馬上感覺到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的別里科夫存在,可以說,這就是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產生的社會基礎。
(三)廣泛的社會認同
關于契訶夫,高爾基曾經說過:“這是一個獨特的巨大天才,是那些在文學史上和在社會情緒中構成時代的作家中的一個!逼踉X夫的小說,在當時的俄羅斯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套中人》作為他的代表作品,流傳很廣,被譯成了多國文字,引起了很多受壓制的群體的共鳴,別里科夫激起了人們追求自由的熱情。
以上三個方面,是形成人物共名的基本因素。
三、中外文學作品中具有共名特性的人物形象
有關共名形成的原因分析過了,那么,在中外文學作品中,除了林黛玉和別里科夫這兩個“共名”人物之外,還有沒有其它共名人物呢?這些共名的形成是不是也具有這些特點呢?
下面我們來交流和分析一下,看看這些名字是如何從專名變成共名的?
(一)阿Q
為了體現阿Q的“精神勝利”,魯迅對阿Q這個人物用了極為生動的細節來展現他的性格特征,讓我們一聽到這個名字,馬上就會想到這些一樣生動的話語和細節,阿Q最終成了那些“精神勝利”和自我安慰者的代名詞。
(二)葛朗臺
中外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共名人物。它們的出現,極大的豐富了世界文學長廊。
(三)王熙鳳
四、結束
《圣經》中的猶大,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歌德筆下的浮士德,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摩夫,契訶夫筆下的別里科夫,難道不都是有一個“非常突出”、“占有決定性的位置”的主要特征嗎?再看中國文學中的著名典型,羅貫中筆下的曹操、諸葛亮,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魯迅筆下的阿Q,難道不也是都有一個“非常突出”、“占有決定性的位置”的主要特征嗎?
板書設計
1.專名 共名
2.套子: 穿著
思想
語言
行為
教學后記
這堂課的教學目的,不僅僅在于學生學到了什么,還在于讓學生知道應該怎么學。通過這一堂,學生不僅了解了這篇小說的基本內容,同時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接觸與了解了不少中外作品,明確了學習應有的態度和方法。可以這么說,課堂教學是舞臺,而課前課后的自主學習才是學習之本,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