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序言
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過歸納、總結,理解“無知山谷”、“知識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義;理解故事中“先驅者”、“守舊老人”、“無知的人們”三種形象的典型意義。
3.把握和評價故事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龍(1882-1944)系荷裔美國作家和歷史學家,其著作主要是歷史和傳記,包括《人的故事》(即《寬容》)、《文明的開端》、《奇跡與人》、《圣經的故事》、《發明的故事》、《人類的家園》及《倫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紀20—30年代,房龍的部分著作即被譯成中文出版,影響當時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龍的著作,其選題基本上圍繞人類生存發展的最本質的問題,其目的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挑戰,普及知識與真理,使之成為人所知的常識,因而具有歷史不衰的魅力。
二、誦讀課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節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明確:
1在寧靜的無知山谷里,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
2一個敢于離開山谷的漫游者回來后即將受到審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紹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領大家同去。
4守舊老人以舊的律法煽動人們殺死了漫游者。
5無知山谷發生了特大干旱,饑嚎遍野。
6半數以上的人在饑寒中死去,律法還必須遵守。
7在失望中爆發了叛亂,人們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們沿著先驅者開辟的道路找到了綠色牧場,認識到以前的錯誤。
9人們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廈,立碑紀念先驅者。
10希望這樣的事將來不要發生
三、細讀課文,思考問題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幾類形象?他們各自有何特點?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類形象:
一類是守舊老人,他們尊崇古老的律法,實現著我即法律的訓條,任意決定他人的生死,他們欺騙無知的人們,陷害先驅者,因此他們的行為阻礙了人們接受新思想,最終遭到人們的譴責。“守舊老人”則象征著傳統的過時的帶有偏見的祖宗律法,它處處阻礙著新事物的發展。
另一類就是與守舊老人進行殊死斗爭的勇敢的先驅者,他敢于懷疑祖先的智慧,勇于沖破專制主義的禁錮,冒著死亡的威脅,離開無知山谷,艱苦跋涉,探尋外面的世界。他不顧迫害,又回來告訴人們他自己的發現。面對審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懼。歷史證明,他是對的,終究得到了人們的尊崇!跋闰屨摺毕笳髦碌乃枷、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類形象就是生活在無知山谷的無知人們,他們愚昧、無知,迷信古人,盲從守舊老人,視先驅者和真理為異端邪說,無形中作了守舊老人的幫兇,用沉重的石塊砸死了先軀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場生存危機,迫使人們推翻了傳統秩序,走上了先驅者開辟的道路,終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園,人們這才悔悟,認識到先驅者是對的,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語句
結合課后練習二,理解課文中含蓄抽象的語句。(參考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五、自由品讀,發表見解
1找學生誦讀其認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2讓學生自選角度分析評價本文(可以從語言方面入手,也可以從文章所蘊涵的哲理入手)
教案示例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在寫作中運用豐富的想象、聯想構造情節,表現主題的寫作方法。
2.掌握寓言虛擬情節,富有深意的特點,從而體會本文主題。
3.掌握一般序言的寫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理解想象與聯想,從中選取并歸納主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靈性,善于圍繞主題進行想象和聯想。
3.開展讀書活動,圍繞《寬容》一書召開讀書討論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情感目標
理解“寬容”的深刻含義,同時圍繞現實生活,教育學生應以寬容的心態來對待歷史、文化及人際關系。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體會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聯想構造情節的特點,理解本文的深刻含義。
難點:體會寬容的真正含義,教育學生應以寬容的心態來對待歷史、文化及人際關系。
解決辦法:
(1)介紹《寬容》這部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對寬容有初步的了解。
(2)采用針對性的閱讀,,分析具體語句,理解本文豐富的想象與聯想的真正含義。
(3)通過課堂討論,更加深入地對寬容予以闡釋,加深理解。
(4)通過課堂練習,訓練學生的想象、聯想的能力。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安排學生閱讀《寬容》一書,安排讀書討論會,讓學生自我介紹《寬容》一書的主要內容。
(2)分小組討論分析作者是如何運用豐富的想象、聯想構造情節的。
(3)寫作訓練:運用想象與聯想,表現一定的主題。
五、教學步驟
導入 新課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的詩句),問學生這首詩寫的含義可以用哪兩個字來概括。(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引申]在人類的歷史上,好與壞、恩與怨總是同時存在,時代的不同、文化的差異、階級的矛盾等都會帶來種種不理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林則徐的詩句告訴我們,只有寬容才能擺脫隔閡的陰影,真正走向相融一體。能夠做到這一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勇氣、魄力、博大的胸懷,今天讓我們傾聽房龍先生的,在作者豐富的想象與聯想中體驗寬容。(板書課題)
(一)明確目標
學習在寫作中運用豐富的想象、聯想構造情節,表現主題的寫作方法,并進而體會本文主題。
(二)整體感知
請學生自讀預習提示和注釋①,對作家和作品有個整體的了解。
[掌握]
威廉·亨德里克·房龍(1882--1946),系荷裔美國作家和歷史學家,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蘭鹿特丹,1903年赴美,在康奈爾大學完成本科學業。1911年獲德國慕尼黑大學博士學位后,曾在美國幾所大學任教,后任記者、編輯和播音員等。1913年,出版第一部專著《荷蘭共和國衰亡史》。1921年, 《人類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舉成名。其著作主要是歷史和傳記,包括《人的解放》(即《寬容》)《文明的開端》《奇跡與人》《圣經的故事》《發明的故事》 《人類的家園》及《倫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房龍的部分著作即被譯成中文出版,影響了當時整整一代年輕人。房龍的著作,其選題基本上圍繞人類生存發展的最本質的問題,其目的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挑戰,普及知識與真理,使之成為人所皆知的常識,因而具有歷久不衰的魅力,在久違近半個世
紀的今天,又被國人重新發現,引起讀者的強烈反響。
《寬容》初版于1925年。在這部著作中,房龍縷述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張對異見的寬容,譴責反動勢力鎮壓新思想的罪惡。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的過程
一讀:這篇序言的寫法很有特點,像是散文詩,又像是寓言,初讀一遍,你能否說出這個寓言大致說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學生小組討論,經老師點撥后明確:
在一個無知的山谷,有著一群守舊的人們,他們固守著傳統,愚昧、落后、固執,決不允許新生力量的出現,面對一位敢于向外邊的世界探險,尋求解放和自由的青年,他們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殘酷的鎮壓,最終青年被殘忍地殺害,而這些愚昧的人們也最終遭到了自然的報應。
作者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張對異見的寬容,譴責反動勢力鎮壓新思想的罪惡。
二讀:細致朗讀,作者運用了豐富的想象與聯想,你能否說出這篇文章中一些具體事物代表什么?有什么含義?
學生小組討論,經老師點撥后明確:
山谷:無知的領域,“寧靜”見其愚昧,平靜得可怕。
小溪:知識的源泉,在此文中“發源于昔日的荒山”指源于落后,消失在未來的沼澤”指必須更新,打破舊勢力,爭取解放。
守舊的老人:反動守舊的勢力,他們對新生事物極力排斥,甚至予以打擊、瘋狂的鎮壓。
山的那一邊:指新的世界,具有新生力量的美好生活。“那邊的山上有牧場,牧草同樣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樣的血肉,城市是經過一千年能上巧匠細心雕琢的,光彩奪目!
青年:追求新生力量的勇敢的探險者,他不愿只停留在過去的生活中,渴望新生事物,但畢竟力量有限,最終被強大的邪惡的反動的保守勢力殘忍地殺害。
最終特大干旱時山谷里的景象:無知的人們最終遭到大自然的報應。
三讀:作者虛構了一個“創新”與“守舊”兩大勢力斗爭的故事,從而提出主張對異見的寬容,譴責反動勢力鎮壓新思想的罪惡,作者的聯想與想象極為豐富,體驗一下如果不用聯想與想象,直接來表述作者的意圖,效果會是怎樣的?
學生小組討論,經老師點撥后明確:
聯想與想象的運用,使復雜的道理變得簡單化,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如果不這樣,而是直接以議論的語氣寫作,就會變得干枯,乏味,也不會這樣引起讀者心靈的震撼與共鳴。
(四)總結、擴展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盡管采用寓言的形式,但卻并不影響其主題的表達。在當今的社會,野蠻、落后、愚昧的民族,面對新生的力量,加以殘酷的鎮壓,并沒有采取“寬容”的態度來對待。想象與聯想的運用,突出了表達效果,在我們自己的寫作中也應該嘗試運用這樣的方法。
[學生練習]
運用聯想與想象,談論以下幾個話題(任選其
(1)燈 (2)親情 (3)社會公德
(五)布置作業
談談你對“寬容”的理解,在生活中什么時候需要寬容?
請針對這一問題寫一篇作文。
(六)板書設計
房龍
(七)參考資料
《寬容》后記(節選)
作者:(美)亨德里克·房龍
出版商給我寫信說:“《寬容》一書出版于一九二五年,F在已經快成古典作品了,我們想摘一個普及本的永久性版本,重新定一個‘大眾化的價格’!比绻麄円獙υ髯鞅匾陌才,我還愿意寫最后一章嗎?也許我可以試著盡力說明,寬容的理想在近十年內為什么這樣慘淡地破滅,我們如今的時代為什么還沒有超脫仇恨、殘忍和偏執!
這一切肯定有原因,如果的確有,而且我也知道的話,那我可以講出來嗎?
我回答說,解剖美麗的寬容女神的尸體不是一件高興的事,卻是應該做的,我覺得這是我的責任。
捕捉大獵物的獵人都熟悉森林居住者的習慣。他們告訴我說,野獸具有集群本能,外面的野獸休想加入它們的部落,不管加入者增添的力量對于它們迅速削弱的實力來說是多么有利。那些假裝懂得不會說話的魚的心理的人對我講,甚至在這些冷血動物當中,當一個陌生的魚出現時,也有一種固定的行為準則,在河流巖石之間固定的場所棲息的魚,從來也不會讓一條外來的魚加入自己的行列。
我不很精通動物學,但我學到了一點關于人類的知識,當我研究人類在所謂歷史時期(在這段短暫的時間里人類記錄了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行為記載時,我發現了什么呢?我發現從開始到現在,人類從來就是“群居動物”,只有當一個人感到自己屬于由同路人結成的某種排他性集團,這個集團的成員都茍和于自己繼承的信仰、偏見、偏愛、恐懼、希望和理想時,這個人才真正感到幸福。
當然,經濟上的需要偶爾可能迫使某些人群,包括互相對抗的部落,按照某種政治方式行事。然而這種安排總不能持久。真正使許多人不顧艱難險阻和危險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有許多涇渭分明的共同信仰、共同偏見、共同偏愛、共同恐懼、共同希望和理想。
世界各地差不多所有的人從一開始都用什么名字稱呼自己呢?這種例子多得驚人,他們稱自己是“上帝的人”或“上帝的選民”,更荒謬的是, “屬于上帝的人”。埃及人在其他人的眼里是卑賤的小農,但他們卻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人”。猶太人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疤K密”——現在人們所知的官方名字是芬蘭,它的意思(人們告訴我)是“上帝的人”。太平洋上的許多部落——我們最熟悉的只是塔希提島人——也稱自己為“上帝的人”。波利尼西亞同西亞、北非和北歐相距萬里之遙,在這些地方居住的種族彼此間毫無共同之處?墒怯幸稽c,他們都明顯地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有價值的人,他們看不起人類的其他成員,認為他們是異己,不體面,應該受到鄙視,如果可能,還得躲遠一點。在這個觸目驚心的規律中,乍看起來希臘像是一個例外。但是他們高傲地堅持自己是海倫的直系子孫,是大神的兒子,是大洪水的惟一幸存者,這表明他們很尊重本種族的人。他們輕蔑地把非希臘人指為野蠻人(希臘文barbarous這個詞的意思是陌生、外來、粗野、奴性和無知),這暴露了他們非常蔑視所有的非希臘人,粗率無禮地稱他們為異己,甚至那些在各方面的確高出一籌而且心胸寬廣的著名科學家、哲學家們也認為他們是劣等人。這表明至少在這個方面,他們和愚昧無知的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水平一樣,那些土人從來沒學過三以上的數,但卻十分得意地告訴歐洲最早的來訪者說,如果問他們是什么人,將是非常愚蠢的,因為他們顯然是獨一無二和絕無僅有的“上帝的人”。
我們注意到羅馬人不受這種傲慢無禮的討厭形式的束縛。這并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低于旁人。千萬不要這樣認為!他們像現代的英國人一樣,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是至高無上的,所以他們從不認為有必要就這一點做任何明確的解釋。他們是羅馬人,這就夠了。對這么一個顯而易見的事——這是人人都能看見的——大驚小怪不免有失體統。羅馬人對此并不在乎,至少在這方面是不在乎的。
對于純種族的概念促使大多數部落和民族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值得被稱為真正的人民的人,這一點我就談這么多吧。但這只是一個細節,因為伴隨這種奇怪的排外和優越感的種族意識,還有對宗教、道德、風俗這些不同但至關重要的問題的特定的信仰。結果,每個集團無論大小,都總是居住在壁壘森嚴的城堡里,用偏見和固執這個堅固的屏障抵御外界和外來的影響。
教案點評:
《<寬容>序言》是篇寓言,盡管作者房龍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但卻并不影響其主題的表達。作者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張對異見的寬容,譴責反動勢力鎮壓新思想的罪惡。本教案先介紹《寬容》這部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對寬容有初步的了解。再采用針對性的閱讀,分析具體語句,理解本文豐富的想象與聯想的真正含義。然后通過課堂討論,更加深入地對寬容予以闡釋,加深理解。最后通過課堂練習,訓練學生的想象、聯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