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
教學目標 】1.重點掌握本課中出現的文言實詞的詞義并做歸納,如"朝"、"修"、"旦"、
2.掌握文中出現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設解說理的特點,明白虛心接受意見的好處。
4.熟讀,背誦,培養閱讀文言文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巧妙設解說理的特點,明白虛心接受意見的好處
【教學難點 】
理解文章巧妙設解說理的特點,明白虛心接受意見的好處
【教學方法】
誦讀法、講解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解題導入
二、 本文選自《戰國策》,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的兼并戰爭很激烈。為了富國強兵,戰
勝其他的諸侯國,各國國君都很重視治國的策略!稇饑摺肪褪怯涊d戰國時期各國軍事、交、政治等活動以及謀士獻策的策略和主張的。課文記載了鄒忌向齊威王獻策的故事,該注意的是,作者目的是強調游說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實。《戰國策》一書的作者已不可考,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
諷:諷諫,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勸,和諷刺不同,這里指鄒忌用自身
事例設喻,,規勸齊王。齊王:齊威王(齊國有膽略善決策的國君,在他治理下,齊國很 盛)。納:接受。諫:臣子向國君提意見。
二、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三、由學生質疑,教師補充個別字詞的注釋
教師補充講清以下字詞:
然后由學生串講
1,八尺有余:尺,戰國時一尺約合現在的23,1厘米,"有"通"又"。八尺有余,約合在一米八五左右。2,形貌:形體和容貌。3.孰與:孰,疑問代詞,譯為"誰","什么"," 與"常常連用,用于選擇問句中,"孰與"是"與……孰"的緊縮而成的凝固結構,可講為"……相比","誰……"。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用語氣詞"也"表判斷的判斷句。忌不自信:古漢語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一般前置,"不自信"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一種看法是不把它作為賓語前置句對待,認為"不自信"就是"不相信自己",,兩種講法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6.與坐談:省略句,"與"前省略"鄒忌","與"后省略"客"。7,視之:孰,通"熟",作"仔細"講,是副詞。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者……也"的判 句。美,作"以……為美"講,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由學生在教師解答學生的疑問并補充詞語注釋的基礎上理順并翻譯第一段。由學生理清本段思路,歸納本段大意:寫鄒忌比美,面對現實,解除蒙蔽的事。
提問:文章開篇描寫鄒忌的外貌和行動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先刻畫鄒忌的外貌:身材魁梧,儀表堂堂。然后寫"窺鏡自視"的動作,逼真地寫出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與下文見徐公后"弗如遠甚"的自慚心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對下文的發展起個鋪墊的作用。
文章中寫鄒忌"不自信"的心理在情節的發展中有什么作用?
鄒忌雖因相貌魁梧,儀表不凡而自得,產生了比美的心理,雖也有妻子因對丈夫的愛心理而一味熱情地頌揚,但"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畢竟是一個不容辯駁的事實,因為鄒忌"不自信"心理的產生,表明他對事實還有冷靜的分析能力,"不自信"的開始還只是懷疑的產生,等到他詢問妾再又詢問客以后,答案的相同,只會加深他的懷疑心理,于是才會有他后面的"孰視"的動作及"弗如遠甚"的心理的產生。這表明在鄒忌的身上具有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同時頭腦冷靜,有自知之明。 '
正是基于"不自信"的心理才能使鄒忌對不同人的詢問,才有他下文的"孰視暮寢思"的動作,直接關涉到下一段的進諫,是推動情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討論思考: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
妻、妾、客事先并沒有商量過,卻異口同聲地認為鄒忌比徐公漂亮,分析他們這樣說的原因,就會發現,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雖然都是贊揚,但語氣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妻子的語氣表明她對丈夫的由衷喜愛,愛戀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與主人間并沒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順從,所以她的回答有些勉強、拘謹,客的回答則明顯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由此可見,妻、妾、客是造成蒙蔽的直接原因。如果當事人沒有冷靜的頭腦,客觀的態度,勢必會受蒙蔽,因此要想真正地解蔽,必須從兩方面做起。
四、學生質疑,串講第二段
教師補充講清以下字詞:1.誠:確實,的確。2.今齊地方千里:斷句為,今臍地仿千里。地方,指土地(疆域)方圓。3.莫:表示否定的五指代詞,指代人表示"沒有誰"的意思。4,王之蔽甚矣:"王之蔽"是表示被動的被動句。學生理清思路,概括段意:鄒忌諷諫提問:鄒忌怎樣把家事、國事進行類比諷諫的?鄒忌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齊王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事事相應,步步進逼,最后,"王之蔽甚矣!"被推論而出。
學生討論體會鄒忌設喻諷諫的好處。
五、師生歸納總結:
鄒忌見威王,并沒有單刀直人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他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里,沒有對威王的公開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使他懂得納諫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親受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具有強烈的說服效果。語言委婉、含蓄,娓娓動聽,使人易于接受。
六、課后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由學生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前兩段
二、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
由學生解詞:呋麗 窺鏡 孰視之
由學生概述前兩段的大意。
三、由教師引導閱讀學習三、四自然段
學生朗讀課文。
學生質疑。
教師解疑并補充詞語注釋:
暮寢而思之。
①面刺:當面指責。面,名詞作狀語,作"當面"講;刺,指責。②謗:公開指責別人的
過失(這個義項沒有貶義)。譏:指責(這個義項也沒有貶義)。③市朝:市,集市,群眾會集處;朝,朝廷,官員會集處。④聞寡人之耳者:"聞",使動用法,"使……聽到"的意思:門庭若市(已成成語):門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樣熱鬧,形容進諫的人很多。⑥無可進 無,無指代詞,"沒有什么"的意思。
四學生串講本段內容并理清思路,概述段落大意:寫齊王納諫及效果。
提問:齊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齊威王是一個明智而有作為的國君。他聽了鄒忌的諷能夠虛心納諫,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并由此獲得良好的政治效果。他敢于面對現實,視自身的缺點,樂于接受勸說,顯示了他的政治家的風度和襟懷。鄒忌善于進諫,威王勇于納諫,君臣同心,上下協力,這是齊國之所以強盛的一下原因。 、
文章最后以怎樣的句子作結?揭示了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
教師明確:以"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國家強盛起來的道理。
教師指導朗讀并試背誦課文三、四段。
四、總結課文
句評論作結,深刻揭示了只有廣于
由學生概括本文主旨:只有廣開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國家強盛起來。
這篇文章在寫作上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什么?
教師明確:這篇優秀的歷史散文,敘事簡潔,剪裁巧妙,突出重點,且運用設喻說蹈
方法,語言生動委婉,說理深刻,使聽者樂于接受。
五、創新思維的培養
從《召公諫厲王弭謗》和的比較上,你認為進諫成功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討論并歸納總結。
A從進諫者來說,要足智多謀,嫻于辭令,要關心國事,具有遠見卓識,同時還要請君王的心理。 ·
召公的進諫和鄒忌的諷諫,一個失敗,一個成功,兩個人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都關國事,都富有智謀,同時都嫻于辭令,但在熟悉把握對方的心理上,鄒忌做得更好一些。精通辭令上,兩人都運用設喻說理的特點,一個抓住自然事物來生動形象地闡述防民之的危害,一個運用自身的經歷來類比推理,只作啟發引導對方明白其中的道理,從而怕地接受意見,在諷諫的藝術上,鄒忌運用得更加純熟一些。 '
B.從納諫者來說,要有一個善于納諫的耳朵,要有自知之明,能聽取不同的意見,時,還要敢于面對現實,正視自身的缺點,才能樂于接受諷諫。召公暴虐兇殘,是一個剛愎自用、拒不納諫的昏庸的獨夫,無論進諫者如何委婉、動聽、形象,他都聽不進去的。齊威王則是一個明智的開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買民心的重要,勇于聽取不同的意見。對于別人的諷諫,不僅不生氣,而是聞過則喜,認為"善",表示贊同,并馬上付諸實施,分別制定了對不同進諫者的獎勵辦法。因此,沒有齊威王這個善于納諫的耳朵,鄒忌的諷諫也是不會成功的。
六、歸納練習
1,歸納文中的詞類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一狀語
暮寢而思之 暮,名一狀語
面刺寡人之耳者 面,名一狀語
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 美,以·'
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2,歸納文中的特殊句式。 ·
判斷句: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吾妻之美我者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被動句式:
旦主藍甚矣。(畫線部分為被動句式。)
3.歸納多義詞的義項。
/朝服衣冠:早晨,名詞。
朝<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名詞。
[皆朝于齊:朝拜,動詞。
/我與城北徐公孰美:誰,疑問代詞。
孰<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通"熟",仔細,形容詞。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疑問代詞。
/5p忌修八尺有余:長,高,形容詞。
鉚修守戰之具:修理,動詞。
[乃重修岳陽樓:修建,動詞。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早晨,名詞。
旦<旦日,客從外來:明日,名詞。
1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天天,名詞。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真的,誠意
誠<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副詞。
[今誠以吾眾作自稱公子扶蘇:果真,副詞。
/奉命于危難之間:期間,時候,名詞。
間<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間或,副詞。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動詞。